人是习惯于自我迷惑的,其实真正的阻力,首先是自己意识不到,其次就算意识到了,也没采取有效行动。久而久之,迟缓的思维与行动,已变为一堵不可逾越的墙。
值钱的从来不是工资,而是你的认知、洞察与行动。从源头改变,方可釜底抽薪。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认知程度与聪明与否无关。
有时候拖垮人的,是沉默成本。
比如有的人在公交站,等车越久,越不愿“打的”——不是“抠门”,而是不甘心,人们宁愿在烈日下继续满头大汗地等,也不想让已过去的时间“被浪费”。
比如恋情或婚姻明明已名存实亡,可许多人仍然不愿分手,宁可彼此继续消耗时光、不断让痛苦发酵。
比如有些人花了不少时间、金钱、精力,直到发觉付出在错误的事情上,却还是不肯停止和放弃,越陷越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开始便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此时,离开影院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因为你不需要在“浪费7美元”的基础上,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理智地做出“离开影院”的选择,因为承认“7美元花得不值”,是如此地让人心疼。太多人对所谓“浪费”资源担忧害怕,逃避面对已有的损失,却在层层圈套中不断投入新的成本。
如何防止被沉没成本拖垮呢?有两点:第一,让自己回答一道假设题;第二,开始时,想好止损线。
越大的投入,越需要在开始时慎重。认真学习游泳很重要,但不让自己在水里淹死更重要。
我们终究不是神,无法保证事事如意。这辈子总会遇到损失,难免浪费些什么。但只有不被浪费困在无止境的黑洞中,才能“翻篇”转向春暖花开的未来。
攒钱固然重要,因为大多人的第一桶金,就是老老实实靠工资攒下来的。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逐渐转移到花出去的钱上。好的花钱,其实是好的投资。
一件事从投资角度看,不是看支出多少,重点是看回报率。
有这么一句话:“攒钱是苦力活,花钱是技术活。”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钱只有在花出去的时候,才是真正体现价值的时候(当然,前提是你有钱可花)。如果你暂时没什么目标,那么,踏实攒钱,是不会出错的;如果你有一定想法,比如提升自我,掂量后果再做出决定。
省钱上瘾,有可能越省越穷。
过分省钱,容易让你忽视更重要的事。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可用单一维度衡量利弊。
金钱并不一定能使你变富有。钱只是个工具,只有合理聪明地花出去才能产生价值。否则拥有再多的金钱,也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不少人省钱,是抱着“省下越多,我就越富有”的心态,于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其实,这在很多时候是得不偿失的。
培养赚钱技能,明显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舍本逐末地去省钱,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自我安慰罢了。可攒钱和吝啬,完全是两码事。当你明白储蓄在个人财务上的重要性,更能分清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没必要的事,每件事的权重在你心中日趋清晰。
它让你更加理性,也让你的钱发挥更大作用。优质的花钱足以升级你的财富。
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金钱需要一分一厘地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在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一个人在增加财富的同时,他对财富的理解、对金钱的控制、对消费的理解力,也将逐渐强化,直至成为金钱的主人。当我们提到省钱、提到延迟满足,不是说你要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而是利用它帮助自己建立理性金钱观。
你挣钱的能力在变强,你用的东西在变好,以及你有办法让自己的财富处于迭代增长的良性循环。你生活的所有层面,都在朝好的方向走去。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长久以来,我都认为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句废话。后来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踩坑,的确都是因为心存侥幸。尤其面对免费的“馅饼”,总是控制不住把手伸过去。
有句话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放在人情关系中,可以理解为:付出与得到,长久来看始终是天平的两端。
这年头,谈感情比谈钱更让人焦虑。谈钱,还能有个明码标价;谈情感,一不留神就谈崩了。免费的东西,到头来你会发现——不仅不经用,还丧失了应有的边界感。又何必呢?
不经思考的从众,便是更傻的行为,“从众”并非贬义词,它有正反两面。第一,不经思考便从众;第二,经过分析之后才选择从众。从众不一定是坏事,但脱离自我思考,肯定不是好事。
别让“财务自由”束缚了你的人生。
在一档节目中,窦文涛问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特缺钱?”马家辉说了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话:“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就是贫穷。”
“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花销”,人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在“被动收入”与“花销”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是中间那个“>”。放弃为虚荣或过分的欲望买单,至少让自己过得更从容自在。
如果说,即时享乐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那么延迟满足,就是一种活在未来的能力。正如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延迟满足”试验,那些克制自己不吃糖的小孩并不是不想吃糖,而是他们知道20分钟后,自己将比其他人多吃一颗糖,于是忍住诱惑。短短20分钟就多得到一颗糖,那1小时、1天、1个月、1年之后,在时间的复利作用下,多得的又岂止是糖果?
懂得取舍。先明确一点,所谓“节省”,不是做个“守财奴”,而是不在错的地方胡乱浪费。就像陈嘉庚先生的孙子陈君宝,在一档节目中谈到爷爷的金钱观时说的话。
主持人敬一丹问:“你对爷爷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陈君宝脱口而出:“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人生这张问卷,是由一个个选择题组成的。
当你开始攒钱,你会发现:看到账户数值增加的快感,足以转化为更努力赚钱的动力。看到目标被一点点实现,那份成就感让你觉得一切都充满希望。
看到一笔数字可观的积蓄,它能让你更有安全感,也更有勇气做决定。那些能攒下钱的人,他们的特点看起来都不是特别难做到的细节。
但撒切尔夫人说过: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水滴石穿,莫过于此。攒钱,是年轻人累积下第一桶金最可行的操作。随着金钱的积攒,你的思维和经验同时也发生变化。等你攒下第一桶金,你就有能力将它发挥出理想功效,继续帮你赚钱。而你的财富越多,你的机会就越多。
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是看它能否给你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的幸福感,而非仅仅是工资账户的数字上涨。
金钱是成本,健康是成本,和家人的相聚时光又何尝不是成本?
在工作中重视自我提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保持任何时候都可全身而退的能力,这些都很重要。但让自己更从容地面对任何情况时,金钱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平时养成习惯,存有一笔应急资金,足以让你在不影响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度过几个月。尤其是需要还贷的朋友,更得注意保证这笔固定支出的连续性,提早做好现金流准备。有信用卡卡债的朋友们,当有离职念头的那一刻起,为自己屯粮是重点,悠着些消费也是重点。给自己应对的时间,同时手里握有一笔随时可用的钱,面对生活会有底气得多。
当离开一份工作后,能拥有除工作以外其他多元收入的人,或是有房屋租赁、投资所得等被动收入的人,无疑会更有安全感,也能睡得更安稳些。
职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愿景,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未雨绸缪总能让自己更从容几分。另外,提早了解清楚医疗保险等事情也很重要。
此外,越是在出现变化的时候,越能体现金钱的重要性——让你拥有说NO的权利。平时多发掘几条能力渠道和收入渠道,情绪上不要和自个儿较劲,自然会少一些难堪,多一些泰然。希望我们都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