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近期创作的四尺(长138厘米宽69厘米)书法系列作品《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分别用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书体书写各五幅,从左往右第一幅为篆书作品,特点是均匀齐整、体正势圆、古拙多变;第二幅为隶书作品,特点是厚重朴拙、方劲高古、姿态优美;第三幅为楷书作品,特点是结体严紧,棱角分明,端正遒劲;第四幅为魏碑作品,特点是雄强古拙,浑厚有力,宽博宏大;第五幅为行书作品,特点是轻快活泼、灵动飘逸、妍秀有神。五幅书法作品的内容都统一为“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的孝道文化及和合文化。
“百善孝为先”摘自晚清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读物《围炉夜话》,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当先的德业修行,“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动物尚且知恩图报,更何况是人呢。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情义何在?良知何在?这样的人怎可信赖?曾几何时,读过或听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老汉含辛茹苦地将儿子拉扯抚养长大,儿子娶妻生子后,听了老婆的枕头风,渐渐将年迈失明的老父亲当成了累赘,在狠毒婆娘的撺掇下,于是就带着儿子,用个大花篮将瞎子父亲背上后山,准备将瞎子父亲连篮连人一起推下山崖去,正要动手时,孩子突然说话:“爹,您得将篮子留着。”父亲说:“留着篮子干什么呀,都不要了。”孩子说:“这篮子还有用,留着将来用,将来我又用它背您到这儿来呀。”父亲大怒:“您怎么能这样对我呀,我可是您爹呀,谁教您的呀!”孩子说:“爹,爷爷也是您爹,您是这样对他的,我也是学着您做的呀。”父亲顿时大吃一惊,如梦初醒,赶紧拉着儿子将老父亲背回家,对老人百般孝顺……这个故事的启示,正是《增广贤文》中说的“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但孝顺还是忤逆都不是天生的,人之初,性本善,那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来的、养成的,大人孝敬父母,孩子也会学着孝敬父母,大人忤逆不孝,孩子也会学着忤逆不孝,这就叫做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孩子善于学习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孝敬父母不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天经地义的事理,也是教育子孙的善行美德和良好家风,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传给下一代,良好家风世代永相传。“孝”包含有孝敬、孝顺、孝养的意思,真正的孝有三种境界:一是养父母之身,即为父母提供衣食住用行的物质供给,是老有所养的保障和基础,这属于物质层面;二是怡父母之心,多陪伴父母,多和父母沟通交流,解父母烦忧,博父母欢心,让父母保持精神愉快,这属于精神层面;三是行父母之志,牢记父母教诲,发扬父母德业,传承祖训及良好家风,实现父母心愿和期望,按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社会,这是事业层面的。将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付诸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精神之所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传为佳话的二十四孝故事等等,感人至深而传诵千古。
“家和万事兴”摘自晚清文学家吴趼人的自传性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意思是:家庭和睦才会家业兴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一个家庭或家族不团结,搞内讧,搞窝里斗,你上树我扯脚,牛头朝东马嘴朝西,人心涣散,就会分崩离析,一人拆台,大家都倒台,彼此都受害受损。在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有一个声名显赫的高氏土司家族,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管理地方约七百余年,传为美谈。为何一个家族能够长兴不衰,统治地方七百余年,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对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政声益隆,深得民心,上得到封建王朝的维护,下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二是对内注重以孝道文化及和合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教育,忠孝传家,敦亲睦族,家族和睦,人才辈出,家业兴旺。当然,像这样人才济济、为国栋梁的家族还有很多,像孔子家族、班固家族、王羲之家族、河东裴氏家族、颜真卿世家、翁承赞家族、杜佑家族、苏氏家族、李时珍家族、山西王氏家族、牟氏家族、曾国藩家族、李鸿章家族、张謇家族、宋氏家族、梁启超家族等,不胜枚举,这些显赫的家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家规家训,有良好的家风传承。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家国情怀深深植根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家和万事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融洽的伦理关系,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家和则家庭兴、家族兴、家国兴、万事兴!
孝敬父母、敦亲睦族不仅需要言传身教,也需要营造氛围,“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这样的书法作品适宜张挂在家中客厅、书房、卧室等位置,如果家庭不和谐或家有熊孩子,就更加需要张挂这样的书法作品,一是可以营造氛围,时刻警醒告诫自己、家人、子孙,要身体力行地传承好“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的良好家风!二是作为艺术品收藏,持续增值获取利益;三是装点居室,让居室变得更加高雅有档次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