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篇关于清华毕业生毕业买不起学区房的评论文章,里面说的内容也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无非就是大学学习不能与太与物质追求扯上关系,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好,课程设计也好,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那些学校的林荫道上教室里操场上图书馆里……遍布的都是青春的足迹,这就是大学的一个最根本的意义。
我现在刚好是一个普通大学大二学生,一个对着未来有些追求,但似乎又没看到自己多少努力成效的许许多多大学生中的一员。所以看到这个关于中国顶级大学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物质生存矛盾的文章,就满怀好奇的一口气读完,刚好有自己的一些想发,就随手写了下来。
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文化优越跟物质优越很难划上等号,我觉着这明明就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赚钱需要的能力经验甚至运气,这是学校教育中很难去涉及到的东西。就像你很努力很努力去训练跑步,不假,你已经在一群人里是佼佼者啦,可是当你跑过哪个小池塘的时候,你真的会去羡慕那些游泳很快的人吗?至于游泳需要的体力耐力当然跑步也会训练到,就跟那些名目繁多的科目也在锻炼人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可是仅仅靠这些还不够不是吗?
四年的大学主要是让人更开阔更深刻,这难道不是一个追求物质而不得的人最后一点退守的余地或者自欺欺人的谎言吗?悲悯跟豁达作为像乐观,悲观,冷静,冲动等等许多情感习惯一样的词语,它难道不是一种因人而异的生活方式而已吗?也就是你可以一字不识但你仍能心胸开阔,仍能去用悲悯的眼睛来看待大海上的沙鸥,草原里的牛马。也就是你可以拥有极高的学历,可以学习很多绝大多数人所不能触碰到的尖端知识,仍能去用自己长久训练得到的智商跟狡黠去掠夺去毁灭。每一个独特的人所接触到的唯一的人或物的教化作用远远多于一个专业的教化机构所起到的作用。孩子们可以一边在学校被迫念着孔子鲁迅,一边在去肆意的霸凌同学邻居。在学校真正起到教化作用的绝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一本教科书,更多的可能只是老师的生活态度跟行为习惯。
四年的大学时光或者大多数人最后的一段学校时光,它主要作用无非是充当一个人即将步入快节奏社会的减速带而已。这段时间你可以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日常里,多些思考多些时间,去让自己更有勇气更有底气去走完接下来的人生。动物是这样,只有捕食成功了,才会出于本能的会去玩闹,人也是这样,只有在不太为物质生存而操心的时候,才会去构筑精神世界。同一个大学自可以同时走出悲悯跟邪恶两类人,人的所有成长跟蜕变无不是自己主观选择的结果。
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大学,没有多少生活压力,可以有足够多的时光来让自己阅读,让自己思考的大学,最后只是苦了自己的父母罢啦。当然你可以去勤工俭学去补贴家用,可是你又为什么要用那些大把大把挣钱的精力跟时光来胆颤心惊的熬过一个只能挣一点点钱却要花费你全部精力的四年拘束生活呢?用挣了块儿八毛的时间去上了学费块儿九毛的大学。终究是苦了大多数人的父母,所以啊,大学其实才是一个最泛滥着父爱母爱光辉的圣地吧。
不以解决就业也就是解决基本物质生活的大学或者专业,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世上最恶心最无耻的交易,你付出了大把的时间跟金钱,最后卖家不过是指着天边告诉你“嘿,朋友,看到了远方天空那美丽的白云了没有?现在我将它赠予给你。”而当你只有等到坐在哪一课树下回味这全程的交易时,你才能发现,“哦,天上的白云并不需要任何人的赠予啊。它本来就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这就是我想说的一点心声了,并不是就想着要求教育体制就要如何如何改变,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教育,让每个接受到教育的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自己也能认识到,不管教育体制如何改变,它都只是在给每个人发那么一把钥匙而已,至于钥匙有没有用要看大的时代背景,至于门找不找得到还要落实到个人。任何时候,个人的努力都无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