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完美的她》中,女性角色们都有自己的困境:主角林绪之面临着童年创伤,生母钟慧面对着心怀不轨的前夫,养母袁玲多年都打不开女儿的心结,而从电视开播起,就被人骂的莲生的亲生母亲穆静,更是步步艰辛。
穆静的丈夫在孩子出生前意外去世,留下她和莲生相依为命。生活不会因为你弱,就善待你。这点,在她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蔡雅同饰穆静
她曾经也是一位坚强的单身妈妈。努力工作,抚养孩子,但经济窘迫,还受到老同学的冷眼。莲生在她同学聚会上到处跑,不小心打碎了昂贵的杯子。穆静抓着她,几乎绝望地说,“只要你乖乖的,所有人都会夸你。可妈妈不行,不管怎么努力,那都是应该的。……只要你有一点做的不好,人人都会批评妈妈没有教育好你。”
穆静身上承担着单亲家庭母亲的压力,不管你做的如何,孩子不好,你就不好。
她被现实的境遇压得喘不过气来,像溺水之人在苦苦挣扎。尚武的出现对她就是一个救命稻草,像剧中人说的那样,“当一个人要溺死时,抓到救生圈就是唯一,不会对救生圈有任何的要求。”
尚武这个“救生圈”是个会虐待孩子的变态。面对他的种种行为,穆静对孩子的保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她给孩子钱,让她不要回家,甚至不思考小女孩一个人在夜晚游荡是否有危险;她选择性的“失明”,假装看不到孩子被虐待的伤口。
她对孩子说,“如果妈妈觉得幸福,莲生也会开心吧。妈妈在和叔叔在一起,觉得很幸福,很开心。”
为什么“她感到幸福,孩子就必须感到开心?”,即使你的幸福会带给孩子伤害,也要孩子“开心”?这到底是什么鬼逻辑啊!
房子着火,林绪之从窗户进去救莲生,和她一起离开,成了拐带孩子的嫌疑人。从剧情来看,如果莲生死了,最大的受益人是尚武,警察也不傻,盘问穆静。可她却说:“这和小武有什么关系。我们才是受害者!”
小武虐待莲生,不是小武的错。把孩子独自放在家,自己和男朋友跑去喝酒泡吧。孩子因为大火下落不明……这些统统不是她的错。
她不能独自对待人生的任何风雨,她太需要别人来帮助她承担生活的压力,当有一个愿意接纳她的男人出现,她便奋不顾身地投入这段感情中,哪怕要牺牲自己的女儿。
在她的世界里,她是弱者,是受害人。
我们在讲沟通心理学时曾经说过,人际关系中的受害者,永远都在等拯救者,而他也会变成迫害者。尚武是穆静自己找的拯救者,她则成了莲生被虐待的迫害者。
《游戏人生》里说,“强者的天敌是弱者,但是弱者的天敌却不是强者――而是更弱者。”
作为母亲,穆静没有尽到养育、保护孩子的责任,作为一个人,她也缺乏独立的精神。
做父母难,做单身父母更难。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中说,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也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在做父母之前,父母要想好以下的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每个阶段父母要做什么?
上面的每一条对父母都是一个严格的要求。养孩子没有“实验期”,每一个阶段都是唯一阶段。我们的心理课堂上,来的大部分都是母亲,或者将要成为母亲的人。这一直是我们觉得欣慰的地方。
至少说明,在我们身边,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愿意学习为人父母的知识。当然,我们一直推荐父母们阅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了解基本的心理抚育知识。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做更好的准备。
回到电视剧,就穆静本身来说,她也有自己的缺点。
都是母亲,钟慧为了保护孩子,敢于以暴制暴;袁玲更是凭着一己之力为女儿们打造了一片江山。而作为母亲的穆静,却成了别人残害自己孩子的帮凶。
虽然说,男欢女爱人之常情,可她表现的实在太“恋爱脑”了。遇到事情都在替尚武开脱,没有一丝主见,总害怕尚武抛弃自己,对女儿的惨状默不作声,就怕惹尚武不高兴,她仿佛没了尚武就活不成。患得患失地生活在自己的“恋爱”中。
她看到橱窗里奢华的玻璃酒杯,居然趁人不备,塞进自己的包。更尴尬的是,一转身就碰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而这家店也是另一位同学开的。穆静在偷窃时,已经被店长看到,老同学没有当场揭穿她,只是刺了几句。
同学一场,多年未见,一见面,你是小偷,我是失主。这种落差,搁谁都受不了。
穆静在同学面前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有多少是自己造成的?
我们做父母的,大部分人都在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即使物质无法满足,也会给孩子很多的爱。穆静完全相反,为了自己的好生活,不顾孩子的死活。
有受害人心理的人,在看待问题上,都是外归因。自己是朵纯洁无瑕的白莲花,错的都是别人。他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自己无能为力,自己非常可怜,时时陷入困境中被伤害。
他们不想着如何改变,唯一的“行动”只有悲伤和自怜。
那些有着“受害者”心态的人,在潜意识里已经放弃了自己。他们通过哭惨来获得同情和帮助,不用为现状负责,也不用行动。
穆静无法成为袁玲,她没有袁玲的坚韧和气魄,她对孩子的漠视也注定让她无法成为钟慧那样,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母亲。
如果莲生与她和尚武生活在一起,最后,最可能的结局,便是为了自己的虚假幸福,把孩子放上“祭台”。
公平不是宇宙的法则。
成为一位成熟的成年人,意味着,我们要改变那些我们能改变的,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分清两者的差别。没有谁亏欠谁。
即使在某一刻,你真的是受害者,也要想办法让这个名词变成动词。
名词是一个标签,贴是身上就很难揭去,受害人的身份让你无法对自己负责,无法将目光指向远方。
而动词,意味着它只是一个状态,我们有能力让这个状态变化,正视自己的现状,去寻找改变的方法。
没有人能成为“完美的人”,只有放下那些无用的受害人心理,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数据及资料参考:
硕博心理《沟通心理学》课件
电视剧《不完美的她》_爱奇艺
腾讯视频
《思维改变生活》【澳】Sarah Edelman
百度等
个人公众号【貘谈闲话】ID:motalk818
聊心理,聊影视,聊绘画,聊菜谱,聊各种有聊之事~
欢迎各种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