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分享了他2017跨年演讲后的一个体会——从想法到产品有多远。
一般我们认为,做个产品嘛,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在脑子里是想法,做出来就是产品。
其实不然。为什么?人的想法,是在脑子里的,随时变化,有大量的潜台词,它的交流对象是自己。
但是产品就不一样了,它的交流对象是用户。它是定型的,它是脱离了你这个主人独立存在的,它和用户的交流界面是非常狭窄的。
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其实很远。
先不说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就说把想法准确明了地表达出来,其实也并不容易。
比如写邮件。写之前都知道希望达成的目的,脑子里也有大概的思路,然后就开始写。写着写着可能就乱了,要么越写越长,就怕收件人看不懂;要么就像思维一样,跳跃性的,东一句,西一句,只有写的人能看明白。前者或许能把意思表达出来,但是过于罗嗦冗长的文字,让人生厌;后者就完全没有达到目的,需要收件人回信确认才行,交流效率非常低下。
给同事讲解问题也一样。发现同事工作的一个错误,想友好地给对方指出来,但是由于表达不清,要么对方会觉得你鸡蛋里面挑骨头,要么就觉得你思路不清,自己都没想明白,还想给别人讲解。这时候你有没有特别想说一句话:“就是这样这样啊,你这都不明白吗?”是啊,在你脑子里的思路,人家怎么会知道呢?又不是你身体里的蛔虫。
即使平时闲聊,把话说清楚也不容易。有一次和老婆聊天,她把两件事情串在一起说,虽然都有共性,但是牵涉到的人完全不同。我听得云里雾里,她还急了,说我怎么就听不明白。夫妻俩这么熟了,聊天还经常有误会,更不要说和外人了,在不交代清楚背景的情况下,经常是鸡和鸭说话。
我家老二今年4岁半,表达能力还挺不错的。可有时候说不清楚或者我们听不懂的时候,他会大叫:“你们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李笑来在他的《人人都能用英语》里写到,(对于口语)你的问题也许不在于你不会说,而在于你没什么话可说。
我倒不觉得是没什么话可说,而是没什么可以能准确表达出来的话,毕竟很少有人脑子是空空的。本来用中文就表达不清楚,还要用一门本就不熟练的外语来表达,哑口无言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经常话数不清楚,特别是在给同事讲解问题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一个正常的、无背景知识的人的理解能力,把事情的背景知识交代清楚。默认对方清晰了解问题是很致命的,也许对方根本没有理解问题,或者和我有不同的理解,就开始的吧的吧地讲解,对方肯定会更迷糊。
2、按照从浅到深、步步推进的方式讲解。跳跃式的讲解只能发生在讲解人的大脑里,如果说出来,就像天书一样。还没讲明白为什么1+1=2,就开始将2+2=4,或者先讲2+2=4,在回过头讲1+1=2,那就乱套了。
3、讲之前先列个提纲。按照第一和第二点的要求,把要讲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除非对方表示可以跳过,否则就按照提纲一条条来讲。不断向听者确认是不是听明白了,准备随时补充,或者换一个角度讲解。
4、耐心很重要。想想自己当初搞清楚这个问题,前前后后花了多少时间就知道了,要通过短暂的讲解让对方听懂,并不容易。耐心地讲解,耐心听对方的提问,耐心地回答,甚至耐心地重复讲解和回答。讲解的目标是让对方听懂,而不是把话说完了事。交付性很重要,就是把知识点完整地交付给听者。
从思路到表达并不是从心到嘴的距离,而是从“我心”倒“你心”的距离。语言只是心和心的桥梁,这座桥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也可能是最短的,就看你怎么有效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