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较长五一假期的加持,我更加细致的品读了传播学经典著作《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小到相处愉快,大到关于生命,都需要一定的交流技巧傍身。也就是说,在交往中,有一定的套路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西奥迪尼的《影响力》给出了六种“套路”,并介绍了如何拒绝的策略方法,分析了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六种“套路”的原理和案例。
下面,我将从“互惠”、“社会认同”、“稀缺”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个人观点这三个方面相对来说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互惠:
书中给互惠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互惠带来的亏欠还债感,会使我们在接受别人给与的好处之后尽可能地回报他人。书中用教会赠送小礼品以影响别人的决策得到了募捐、雌性萤火虫伪造求爱信号借机吃掉前来配偶的雄性等人类、非人类的例子来印证互惠定义。这说明,不管是否拥有思考体系,都会受到“互惠”的影响。
这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具有强大的背景基础。从东方社会来看,“礼尚往来”、“那人手软”等社会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羞耻心”作祟,不知不觉人就会接受别人的“惠”。
但是人为什么要互惠?“互惠”从字面上看,是双方都有益的意思。因为这种礼貌的方式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频率与幸福感,人际传播更加紧密。那互惠机制如何让运行的?说白了,互惠便是利用了一种“亏欠感”,有得便有还。这种“有亏就还”的责任感便驱动着人们交往。但是,互惠真的有表面上说的那样好嘛?西奥迪尼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给出了“如何拒绝”的策略。
首先,从开始就切断“互惠”影响力的传播。不要贪图一开始的小恩惠,比如对超市试吃试用置之不理,便不会有后续的让步。其次,弱化“互惠机制”联系。在现代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反之会对自身有正增长效益。坦然接受别人恩惠,对以此产生的“亏欠感”不要理睬,坦然接受。
在我看来,学会拒绝是当代人际传播中重要的一环。规避“互惠”机制中的弊端,更能促进人际传播良性发展。
社会认同:
原理:在实践中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依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简言之便是“随大流”。书中给出了正反两个例子,正面例子是怕狗小男孩会根据身边的人或者受到电视剧的影响来与狗相处,反面例子则用了“旁观者效应”。无数目击证人在见证一场凶杀案后无一人报警,不是冷漠,而是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认为肯定有人报警,最后造成悲剧。
很明显,我们判断事件时,会在利益权衡下考量社会是否认同。这和“互惠”一样,也存在利弊之分。在判断之前,我们更加机警。比如,在网站购物时,我们下意识得选择高购买量多好评得商品,这节省了我们得判断时间,也让决策不易出错。但是我们也会敏感的意识到,这个表象是否真实,是不是机器刷出来的。所以,在社会认同下我们多多观察再做出判断。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事件总是有时代性,个体差异性。再我看来,社会认同可取,但是仍需要人情自身需求,保持清醒,不做“乌合之众”。
稀缺:
书中提出了一个社会规律,稀缺是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市场规律,“物以稀为贵”,往往也能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前提是,这个“物”事有价值的。在人际传播中,人要有自己的独特吸引力在交往中才具有优势。
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逆反心理”。物越稀少,便更加渴望得到,从而激发人的欲望和潜能。在当今电商中这种“稀缺”原则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购物直播间中,主播释放少量库存,并在“不多了”“亏了”这些话语压迫下,人们往往会受到影响疯狂下单。人们往往是在情绪冲击上处于一个不清醒的状态,多是时候人们总会在下单后短时间内后悔。
所以,我们如何防范,学会清醒。首先,应该清楚自身需求,是否真的需要?其次,在“稀缺”背景下,我们的自由越来越少,或许我们该减少对“稀缺”的恐惧感,从这种选择之中脱离出来。
总结:
《影响力》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例子理解,让人通俗易懂。我认为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让人能读。再者,《影响力》能引起人们更多思考与反思,并在下一次遇到书中问题时,能够运用到书中的策略进行“反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