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朋友圈颇有微词,更有人甚至关闭了朋友圈,的确,这些年虚假的、没有得到认证的、只为商业目的或纯粹追求阅读量的能量值偏低甚至负能量的信息很多,每天被众多吸引眼球的“垃圾”们包围攻击实在离自我学习和自我修炼、提升及成长的目标差距甚远。但昨日在朋友圈却惊喜地遇见了一篇能量值超强的转载文章《扎克伯格让孩子不要担心未来,你却还在执行“挫折教育”》,不仅让我更新了亲子教育的理念,更使我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自己。
相信这张图对许多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即使第一次看图,寓意也一目了然,读书可以打开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让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父母,我们该传递和展现一个怎样的世界给孩子?
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子,决定于他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谁;一个人能做成什么,取决于他深信自己能做到的程度。
一个成长期的孩子,一个在生命之初遭遇到某些困难的孩子,不仅需要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来自父母的鼓励和信心,然后陪伴着一起度过挑战。
而目前被绝大多数家长认可和接受的是被某些“砖家”大力推崇推广的“挫折教育”,文作者认为这是他们相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多一些的挫败感,会让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抗挫能力强的人。
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经常体验挫折,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抗挫能力,只会让孩子习惯挫败,甚至这种挫败和无助的感觉最后会变成一种常态,进而形成“我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认知。
这种“失败感”一旦进入潜意识,成为人生路上不易被发觉的“魔咒”,那个时候再想要打破“魔咒”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于是孩子在未来将不断重复童年时期无数次体验过的这种挫败感。
作者认为其实根本不需要父母人为的制造挫折,人的一生充满了挫折,父母在孩子童年应该尽可能的给予更多的支持、信任和鼓励,这种信任和安定感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人格力量,更好的去应对外部的挑战。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小女儿出生,扎克伯格满含深情的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即将迎来的是怎样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也希望她享受成长中的每一刻。
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一生中只有一次童年,所以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担心未来,你有爸爸为你做这些事,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来保证你这一代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
这是一个和大多数中国父母的世界观截然不同的父亲,他完全不打算描绘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让孩子尽早做好准备,开始战斗。因为他并没有和中国的父母们站在同一个认知层面上,他选择并体验了一个和很多中国父母完全不同版本的世界。他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充分认识和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危险和残酷,必须提前进入备战状态,准备好一场对抗残酷艰辛生活的战役。
对比扎克伯格,我们看到了自身的成长空间,那么父母如何去培养去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呢?为此,作者也是举例加以说明,他说在量子物理学领域,量子物理学家发现,量子在未观察之前,是呈现叠加状态,也就是一个量子可能即在这里又在那里,即是波又是粒子,但当观察者开始观察时,其他的波函数坍塌,被观察到的量子的位置和性状才会被固定下来。
人类世界同样如此,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但每个人都生活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有很多个不同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但是当你以某种特定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时,其他的可能性就坍塌掉,只留下那个被你观察到的世界被呈现了出来。
我们需要修改的是我们眼中的世界,让我们内心足够丰盛和有力量的时候,你才有机会看到一个充满善意和丰饶的世界,并把你身边的人也带入这个层级的世界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自己,我传递给孩子的是一个充满爱、希望、友善、幸福的世界,因为我眼中看到的便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微笑、有趣、安宁的世界,这是我内在的安定感和力量感的反映,与一般人所认为的财富、地位、权势等外在的物质无关。
我们对世界的觉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摄入往往与自己对世界固有的认知有关,也可以说我们眼中各不相同的世界的形成来自于每个人的不同选择。而当我们通过学习,不断更新升级了自己,那么整个世界也会随之升级。
那些没有进行升级更新的父母则会不遗余力的,毫无保留的把自己选择过之后的充满危险和危机的世界观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