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祭祀”“踏青”“美食”三个词从脑海中蹦出。祭祀这件大事,当然要排在首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重要的是让生者受到生命的启迪。
关于清明的诗,妇孺老幼都能背诵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首句交代时间、天气和氛围,渲染烘托清明悲伤的心情。第二句出现祭祀的人们,但是他们神情凄迷,哀怨难解。怎么办呢,他们准备借酒浇愁。酒呢,去问问山那边的放牛娃吧。整首诗情绪低沉,死亡的阴霾挥之不去。虽然有“杏花村”三字,略略让诗有一丝明媚,但也不能让悲伤少三分。
清明节就是为祭祀而祭祀吗?显然不是,祭祀是为了思考怎么活着。
我们再来读一首关于清明的诗。是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前两联,墓冢累累,祭扫纷然,纸灰泪血,行人断魂。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情感,古往今来,不曾变过。如果杜牧有知,也会深以为然。但第三联开始,诗意就开始转了。“日落狐狸眠冢上”承接前两联的意境和情绪,但“夜归儿女笑灯前”,就大不同了。诗人虽然因祭祀夜归,但是儿女的欢声,打破了祭祀和夜晚的沉寂。死的寂静,生的喧哗,形成了鲜明对比。祭祀的“我”,思绪翻飞,人该怎么活着,诗人顿悟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同样的清明节,同样的祭祀,却有不同生命观。个人觉得高诗境界更胜一筹。
活着还不容易?非也,活着很难,但为什么要活着呢?我们再读一首王禹稱的清明诗: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是诗人被贬谪时写的一首诗。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但被贬的诗人一贫如洗,无花无酒,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只有作诗寄兴解愁。在这首诗中,清明节只是一个抒怀的背景,诗人想说的其是自己在逆境中昂扬奋发的生命姿态。如果说高诗面对“死”,还有一种浑然的“活”,那么这首诗不仅仅有“活”,还有怎么“活”的方法。
清明习俗除了祭祀,还有踏青和吃青团。所谓踏青,就是要迈开腿,投进自然怀抱,听闻春天的鸟语花香,触摸春天的泥土木桩,感受生命的律动。青团,就是要人们健康饮食,感谢大自然在一年四季光阴的流转中带来的恩惠。这难道不是活着的美好吗?
昨天,一个同事在医院看病回来,说起医院中的一对父子。老人患眼疾,到医院排队检查,由于人多,他有点着急,自己又看不到,只得小心翼翼地请求儿子帮他看看就诊信息。戴眼镜的儿子很不耐烦,语气很重地回答他,慌什么慌,医生喊都没喊。同事听闻,心中难过,她想,人老了,就怎么变得这样小心翼翼。先不批评儿子的做法,单就看人的“老”“病”“死”,光这三个字就让人生够绝望的了。“老”,消磨了人的自信,“病”,磨损了生命的力量,“死”让人的一切灰灰湮灭。人生一场,把它比作凌迟之刑一点不为过。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那为什么要活?还要那么卑微的活?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生病的人容易思考这种问题,读书的孩子也会被问同样有思维陷阱的问题,人都是要死的,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其实读书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就像题目与答案的关系。
首先,关于读书,有很多人说过它的好处。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辦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只有读书才能透过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迷雾,参透生命的真相。我们既然不能决定该不该来人间,好久离开人间,那就决定在人间怎样活吧。至于死亡,也就随老天了。
关于读书,龙应台如是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活着不是为了等死,活着是为了生活,有尊严、有成就感、快乐的活着。
古往今来,读书可以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功利,可有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哲思,也可以有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的达观与泰然。所以,无论是高翥“人生有酒须当醉”也好,还是王禹稱“晓窗分与读书灯”也罢,无非就是活得快乐,活得有精神力量。至于死亡,在读书面前,也就是最没有力量的事了。
死亡这道题目,唯有读书可以解答。不用全对,半对都可以。高翥是这样,王禹稱也是这样。
清明节里,除了思念亲人,我们更要好好爱自己,不要去思考人都是要死的这个无意义的话题。读书的孩子也不要去思考读书无意义这个有陷阱的问题。美好的人间,来都来了,我们就慢慢看,慢慢游,无论顺利还是坎坷,都不要悲伤更不要放弃,因为这趟过后,我们都不会以同样的姿态再来人间了。
窗外,鸟语虫鸣,绿树花红,我们去看看亲人们,告诉他们,我们现在正好好地活着。然后,我们去赏花踏青找美食,不要觉得我们丢了传统,后人好好活着就是对先人最好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