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了王文丽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被他浓厚的语文气息所陶醉。
一,课堂开始,以扣问“你喜欢语文吗?为什么?”做导入点,开启这一堂语文教学。当学生们回答“语文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语文课上我们能认识更多的字认识更多的字,去读更多的书……”,文丽老师总结:每篇课文都承载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或者隐喻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给予树》。而当问及一个没有做声的男孩喜不喜欢语文课时,这个小男孩说“我觉得语文学起来挺麻烦的,而且很枯燥要分段概括段意等等”,小男孩的回答可谓语惊四座,而王老师却稳如泰山,她诚恳的接受批评并说了声谢谢,态度诚恳的说:首先我代表所有教语文的老师谢谢你中肯的批评,你所说的概括段意主要内容等等。是一种语文能力,我想你是希望这种能力的训练不那么枯燥机械。其实也说明了一点,给老师上语文课提出了要求,那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试一试。在许多语文老师眼中,语文就是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等等,只是把课堂停留在写字、听写、批改考试之中,而她的课堂承载的却是知识会使人丰富,继承和发扬母语的内涵,及语文的美好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二,教学中抓住“妈妈”这一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重点把握三句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首先提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两名同学回答,再问: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说的更好为什么?然后点评学生的发言:你很会评价,说明你认真听了他人的发言而且听的时候还在思考,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再问:在这件事情上,妈妈的感情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由三名学生读出妈妈情感变化的句子,接着课件出示句子(妈妈情感变化一):我只攒了100元美元,却要有五个孩子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问学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攒了100美元,要分给五个孩子,他们可能买不到很多很好的礼物,你们认为我理解的准确吗?多名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从以下三个关键词:只,却,怎么可能。第一老师省去了一个“只”字,说明他家并不宽裕;第二老师省去了一个“却”字,用来强调了100美元真的太少了;另外,句子中说的“怎么可能”意思是根本不可能,而不是可能买不到。接着老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情练习指导朗读。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回来的路上,我们却发现妈妈很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时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他用这20美元――这个问题引发多名同学展开合理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最后出示教材中的文字,指导学生朗读,在指导的时候这样问: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再次引发同学们的想象和思考。接着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你们理解的真好,那么你能够从这段话中看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女孩呢?接着学生么读汇报,老师作恍然大悟状:原来是这样,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一下子就读懂了金吉娅。紧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再问:你们听商场里想起了圣诞快乐的音乐,这个懂事可爱的小姑娘会情不自禁的在这张小卡片上写下什么呢?如果你是金吉亚,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小卡片上,(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写卡片)。学生交流自己在卡片上所写下的内容。
三,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细节成就完美,40分钟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的谈笑风生中微微道来,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对话,如在给予树的卡片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后,安排了这样的情景交际:最后由老师扮演工作人员,一名同学扮演金吉娅,一名同学扮演圣诞老人,由不同的同学来采访金吉娅。而在最后又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不同身份体会文本人物心理):1,现在我想问问你们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的事呢?2,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与家人了解这件事你会怎么说呢?3,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意见了热心的邻居,你该如何跟好心的邻居来说你的女儿呢?4,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姑娘,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老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体验。
在王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引领点拨下,开始上课时,那个说语文课很枯燥没意思的孩子,不由自主地说“我觉得语文课上好了也挺有意思”,这样的课堂,老师给了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细细品味,王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他课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予学生不期而遇的惊喜,给予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