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观看《朗读者》,其中一期节目讲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和他父亲的故事。读过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的人估计都很仰慕郑渊洁的才华,但看完这期节目后我们不由得羡慕起郑渊洁有个好父亲。
小时候的郑渊洁很淘气,以致被学校开除。得知真相的父亲不但没责骂他,反而用言行鼓励他自学成才。在父亲的支持下,郑渊洁逐渐走上了童话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人们眼中的才华横溢的童话大王。
儿子成才成名啦,父母自然有功劳。当被问及育子良方时 朴实的郑爸爸只说了一句话:“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而郑渊洁则通过朗读童话故事《父与子》间接回答了这一问题:“什么是男子汉?我觉得,他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打骂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汉,是懦夫;他还不嫌弃孩子,不管孩子是什么,他都爱孩子。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让你把他生出来的。”
听完这段朗读后,学生们纷纷鼓掌,并随声附和道:“就是,父母打孩子算什么本事”。看着他们那群情激愤的样子,我突然灵机一动地问道:“被父母打过的举手。”“刷刷刷 ”,几乎全都举手啦。“那父母为什么打你?”我接着问道。“作业没按时写完!”“考试没考好。”“和同学打架!”“吩咐的事没做。”……学生们七嘴八舌 ,理由五花八门。总而言之 ,打必有因。
“老师,你打不打你的孩子啊?”大家讨论正热烈时,突然有一位胆大的学生高声问道。大家显然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瞬间安静了下来。
这个问题太出乎我的意料 ,面对着齐刷刷望着我的五六十双眼睛,我竟有点小紧张 ,仿佛在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我深知, 此情此景中,最好是顺应民情说作为家长的我从来没有打过孩子,否则说不定会引来久被压迫者的一阵群殴。但转念一想 ,此刻我虽是以家长的身份接受采访 ,但站的还是老师的位置,身可伤,但道不可灭啊!于是我清了清喉咙,平静而真诚地如实交代:“打,但打完后我会主动道歉,并讲明原因。”台下不出意外的一阵唏嘘 ,但马上有人问道:“老师,你觉得父母打孩子对吗?如果不对, 你为什么还要打他?”妈呀,这问题真够尖锐的啊,完全切断了我的活路嘛。——如果说对,这就是公开叫嚣 ,以少博多,自己找抽;如果说不对,那就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凌迟可矣。算啦,大不了一死,杀一儆百 ,间接成仁 ,也算死得其所。想到这里,我略一思索,坦诚相道:“父母打孩子当然不对 。明知不对还要打,理由只有一个,本事不够 , 武力来凑。”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以为暴风雨就要来了 ,正忐忑时却意外地迎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经久不息。
我不由得有几分小得意 ,趁势说道:“所以,为了明天你们的子女不再重复你们昨天被揍的悲剧,今天你们就要好好学习,努力增强自己做父母的本事。”学生们笑了,掌声再次响起了!这一议题以我的全身而退收官,幸甚至哉!
议题结束啦,但我的思维却由此打开了。此后几天,我忍不住一遍遍回想课堂的情景,忍不住一遍遍回想自己被父母打骂和自己打骂孩子的原因 ,忍不住一次次观察其他父母打骂孩子的场景 ,越来越发现自己的那个临场答案基本接近客观事实。
做父母的首要本事是划清自己和子女的界限,其次是做好父母,然后才是教好孩子。父母只有明白自己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才能理智地爱惜自己平等地尊重孩子;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父母不但混淆了界限, 还本末倒置 。思想上他们固执地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延续和希望,因而强行把自己的人生未竟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填补自己的人生残缺。行为上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却苛求孩子尽善尽美。比如自己一天到晚刷手机却指责孩子沉迷游戏,自己吃喝玩乐却批评孩子在学校混日子 ……如此,父母们不但活得没有自己,也掩盖了孩子的人生之光。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底稿,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有错误是底稿的问题 ,所以身为父母只有积极的自我修进,才能永远日趋完美的复印件。可是有多少父母能认识到这一点呢?
接受过本科教育的我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当孩子表现不如己意时,还是忍不住打骂 ,因为“三句好话抵不过一巴掌”。一巴掌,下去,虽粗暴 ,却简单,且问题马上解决。心想,果然是个贱骨头。但我很快发现解决的只是一次困难,不是问题。孩子的问题依然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一次次恼羞成怒的我除了打骂别无他法。原来,与其他父母相比 ,我除了在打骂后多了一句假惺惺的道歉,别无二致,一样被本事所限。
父母为什么会打骂孩子?原来真的跟本事有关。你做父母的本事有多大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