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中是否有这样的困境:
无论如何苦思冥想都无法解决一个难题,该怎么办?
用意志力不断对抗拖延症,却收效甚微,怎么办?
自认为学会了一个知识点或是技能,真要学以致用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掌握,所谓学会只是自己的错觉。怎么办?
诸如此类“怎么办”的问题,学习中比比皆是,如何破解?
《学习之道》这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提供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给我们许多的技巧,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随时查阅。
本书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是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她所开设的“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是在线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作者本人经历相当丰富,语言学专业,后参军入伍,退役后从零开始学习数学和物理。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活泼朴实的故事和例证来精心铺垫,让每一个对知识充满兴趣却手足无措的人,敢于放手行动,得以追随前人经验去尝试一些反直觉的方法,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将是极其珍贵的体验。
无论如何苦思冥想都无法解决一个难题,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有过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问题,冥思苦想却找不到答案,但是当我们放弃思考,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散散步,睡一觉,之后有如神助般,答案却是不期而至。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涉及到大脑的思维模式了。
大脑有两种思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我们将其称之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下,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
发散模式让处于松弛状态的大脑中,不同区域相互联络,反馈给我们灵感。
如果形象比喻,这就像手电筒的光,打开开关,专注模式就是将光柱直接照射到你关注的目标上,亮度很高,但范围很小。发散模式就是将光柱分散开,这样照亮的范围会很广,但亮度会降低。
专注模式虽然能让注意力更集中,但也会有负面作用——产生定式效应,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一叶障目。这会阻碍我们在思维里产生更好的想法或答案。
而发散模式要起作用,必须是通过专注模式形成初步思路后,才能籍此产生灵感。
所以说两种方式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相辅相成的。
用意志力不断对抗拖延症,却收效甚微,怎么办?
拖延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会遇到的问题,而我们从父母师长那里得到的教诲通常是要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拖延,但在实际中却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
事实上,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因为令人痛苦而习惯性回避。
人们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开始对这件事游刃有余,就会乐在其中,拖延自然而然消失了。
拖延会成瘾,因为提供的片刻兴奋与解脱,会让自己躲进避风港,而且会主动找各种理由给自己开脱,久而久之就信以为真,比如这是我的弱项,我不擅长这个,我没有天赋,诸如此类,然后放任自己待在能力的舒适区。怎么办?
答案其实很简单——坚持每次做一点点。
我们总想着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比如要看完一本书,完成一个课题,写完一篇文章。但因为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或者其他各种原因,没法一次性完成,于是一直往后拖。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分解一下呢:比如阅读一本书,没有大块时间,那就看看前言、目录,或者书中一两个章节,其他的有时间再看。
每次做上一点点,积少成多。
自以为学会了,要用了却发现自己不会,怎么办?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焦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期待自己能够在认知上有所提升,有更强的竞争力。但到头来发现,自以为学会的,在现实中却依然无法学以致用,于是只能长叹一声:“学了那么多,却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何在?
因为我们陷入了认知错觉。
当我们一遍遍地阅读材料时,它们就会在大脑里越发熟悉、连贯,大脑处理这些信息会变得更轻松。这种轻松误导我们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事实却远非如此。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合上书,认真回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写下自己的感悟、心得。问问自己,学到的这个知识点,可以在哪些场景中应用,怎么用?
阅读只是第一步,满足于我看过了,知道了,并不能表明我们真正掌握了,会用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情境模拟,知道在什么环境下用,怎么用,然后才是找机会去用。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学以致用的机会。
高人,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
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有机会成为高人的指南。但只是“有机会”而已。
书中融汇了大量的学习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来自大学教授、科学家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是专家和高手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可谓价值连城。
每个章节都穿插了相关的实践和练习建议,这些建议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
所以我们要经常拿出来翻阅回顾,对比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检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然后想想怎样改进。
最后,附上本书中关于学习的10个好方法:
- 运用回想。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 自我测试。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 对问题进行组块。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 间隔开重复动作。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书本一般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编写,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这么做。)每一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回顾错题,确保理解自己的犯错原因,之后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学习,就在抽认卡片的一面用手写(别用键盘打字)下问题,再在另一面写下答案。(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如果你想把它上传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也许会把卡片拍下来。你可以用不同的题型随机测试自己。另一个测试自己的方法,是随机翻开书本挑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没碰这道题之后还能给出解答。
- 注意休息。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知识编译(将知识转换到神经记忆结构中)到更深的记忆中。
- 专注。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你要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 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