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反省记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再次悄悄的度过了,我的那点小情绪,仍旧继续积压着。不能任由内心的想法去做,感觉很遗憾。却也很无力,先辈们,不是我不孝,不到坟前点一炷香,而是我有心而无力。老家祭祀,父母因赚钱心思重,每年都忙着采茶叶,无心回家祭扫。母亲总说:“小叔叔会去扫墓的,你不用管了”。我内心感觉不妥,但也没有能力说服他们,毕竟,勤劳采茶,亦是一种慈孝的活法,只是观念不同罢了。
亲生父亲那边,姐姐也会去。他们说:“有人扫墓,有人祭奠就好,家人之间不必重复“。我听了,总觉得自己不曾参与,心里愧疚。丈夫也不是十分支持,他工作全年无法定假期,上三天休两天,雷打不动。所以,今年我又错过了祭祀先辈的机会。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助力着我,让我不必这么焦虑,仍旧可以任性自在。
因为上有老,清明的使命感不强。父母健在,而我已是人妻,所以,清明节的使命,我可以缓一缓,再缓一缓。父母会在我的前面,帮我完成这些责任,我只需要陪着孩子,快快长大就好。
因为有姐妹,责任可以分摊。家族的使命,因为姐姐的分担,显得又轻松了一些。长姐如母,很多时候,姐姐总是自动选择任务重的活,而我,因为姐姐,可以理所当然的偷懒。
农村风俗的变迁,文明风俗继承断片式存在。农村经济衰落,各家各户中青年人已在外务工为主,因为工作因素,多数家庭将每年祭扫改成两年一祭扫或者间隔更多,农村的清明节就出现了空心,断片式祭扫现象。你回或者不回,都没有人看到,只不过是各自子孙后辈的良心罢了。良心应对求生,很多时候,显得微不足道。
农村重男轻女式继承习俗。女儿嫁出去如同泼出去的水,以夫家祭祀为主。有一部分家庭,有女无儿,女儿已嫁,后继无人。索性连祭扫都是粗略走过,反正后人来不来,都不知道了。何必多此一举呢。重男轻女的习俗,根深蒂固,联通传统节日,都已渗入骨髓。父辈如此继承,女士后辈,有心也无力。
祖辈文化断续模糊,子孙后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清明祭奠先辈,大家都明白。可祭奠先辈中的谁和谁,他的生平事迹或者第几辈,那时生活如何,先辈有何指示?一概不知,能看到的只是墓碑上的只言片语,有些可能就一石头堆。口口相传的文化,子孙似懂非懂。长辈自己或许也是半懂,只是命令你坚决服从这一文化。缺少了软文化的祭奠,显得牵强,子孙后代一遇到更重要事情,总会第一时间抛弃这一祭奠,从而慢慢被遗忘在历史当中。
《寻梦环游记》说:“阴世里的人,一旦被子孙辈遗忘了,而且没有祖宗牌位,那么,他在阴世的寿命也会燃尽。”阴阳相隔,缘分仍在,或许,文化是一回事,传承又是另一码事情了。
今年错过了,但阴间的长辈们,我记得的一直记着呢,你们好好的,当我可以不被琐事缠身之时,一定会亲自送份银钱烧给您,请您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