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一个古朴柔软的小村落,掩藏在福建大山深处的一角。诗意的名字,源于陈坤、徐若瑄和李冰冰主演的同名电影《云水谣》。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分别与坚守的故事——曾约定终身的年轻情侣,因缘际会分隔两岸,男主坚守半生被另一名执着女孩儿的赤诚打动,终于结婚生子;女主顶着世俗的压力苦苦等待,最后孑然一生。
爱情略凄美,风景极唯美。
“回忆越甜,就越是伤人的”,五月天这样唱到。可世界上总有些甜,值得你冒着受伤的危险去体验,一种叫梦想,一种叫爱情。
故事中间男女主人公甜蜜的场景,就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藤蔓、古树、枝丫、小桥、流水、人家,每一帧都可截图保存作画。这里适合一见钟情,也适合青梅竹马,更适合手拉着手说悄悄话。
入口便是一条小河,像少女细长的腰带。许多块大小相近的不规则扁石一字排开,延伸到河的对岸。远望,只见姑娘颔首提起裙摆,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款款而来。
落脚处是几级石阶,拾级而上,特色小吃的香味扑面而至,口腔里立马润泽起来。这几米见方的一块空地,被热情的村民用美食占据,活像乡下热闹的市集。黄澄澄的炸红薯饼,胖嘟嘟的手工麻糍,还有串成一串儿的洛神花,无一不在眼前向你招手,这时只恨自己胃还不够大。
凭着感觉往左探索,石板路混着乡间特有的黄土,路旁是当地人居住的宅院,古朴盎然,仿佛穿越千年。忽而抬头望见一棵古木,安然伫立于路的一旁,粗壮的树干起码要好几个孩童围成一圈才抱得住它。一看上面的牌子,哦,原来这位老人家已经三百多岁了。地上向四面散开的树根粗如成人的手臂,一半躺在地面上晒太阳,一半扎根泥土往更深处走去。这更像是一位头发浓密的壮年,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小孩子在他身上爬来爬去,他自岿然不动,童真的欢声笑语衬得他愈发慈穆善良。电影里,俊秀少年与相思少女就是在他面前第一次拥抱在一起。
沿着河流继续往前,是地标一般的大水车。木质的水车将河水与古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乡间山居图的画面。它好像从未停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又仿佛从未启动,一贯沉静安定。
抬头,石砖瓦房的屋檐各吊着一个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照亮人心底的小确幸。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原先进来的石桥被涨潮的河水淹没,想要凑近看看,又被热心的村民拦下,“哎,小妹,现在涨水了内,过不去了内,啊不然你从那条路出去也是一样的啦~”哇呜,原来耄耋老人也会讲台湾腔的吼,我心想。
道过谢,沿着老爷爷指的方向走,终于见识到声名远扬的福建土楼。
这一处刚好是《爸爸去哪儿》的取景地,我还记得轩轩他们坐在这门槛边跟村长聊闲天。土楼乍一看跟电视呈现的差不多,像极了八十年代几十口人挤在一起的筒子楼,底下有人洗衣做饭,生活气息很浓。但许是身临其境会令人更震撼,从没见过四层楼的老房子围城一个饱满的圆,而且找不到楼房与楼房间衔接的那条线。它像是与天俱来的一个圆柱体,让人们在此休养生息,又贴心地在中间留了一块坝子,供孩子们嬉戏。
楼下闲聊的居民得意洋洋地告诉我们,“我们这间土楼又叫东斜西歪楼,被称为中华第一奇楼,你有木有花现,这里的一二层柱子是直的,三四楼的柱子是歪的?”猛地抬头,上两层的木柱果然是斜的,看上去松松垮垮,不知怎么把那么厚重的瓦顶给撑起来的。据说经历七百年风雨的土楼比比萨斜塔还要早问世几年呢,流连此间,与有荣焉。
夜幕渐渐四合,我们沿着一条石子路准备离开。两岸的农地里挂满了百香果的藤叶,不知是季节未至还是距离太远,竟没能嗅到这种热带水果的芳香。身边一群背书包的孩子们走过,许是儿童散学归来早。我仿佛听到他们正唱着一首歌谣——
举头望青云,云遥遥,
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
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
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
——《云水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