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准备午饭时,弟弟自己跑去零食柜里拿了一根棒棒糖,我帮他打开后,他很愉快地吃了起来。
没多久就吃完了,又跑过来跟我说还想吃。
我放下手里的菜蹲下来,跟他保持平视然后对他说:嗯,你真的很想再吃一根棒棒糖,但是你刚才已经吃过了呀,明天还可以再吃。
听完我的话,他带着哭腔说:妈妈别说,妈妈别说……
眼看他要哭了,我握着他手,看着他眼睛说:泽泽刚才吃了一根棒棒糖,棒棒糖甜甜的,真好吃呀,泽泽好喜欢吃。
我说完,他不再哭闹,也不要棒棒糖了,笑眯眯地跑走玩去了,我也得以继续准备午饭。
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之所以可以这么快解决,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保持对弟弟的共情。
弟弟吃完棒棒糖跑过来说还要再吃一根,其实并不一定是要再吃,而是甜甜的味道突然没有了,他好想还能留住它。
就像我们吃了自己很喜欢的食物,吃完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忍不住想,要是再来一点就好了。
所以,当弟弟说还想再吃一根,我回应他:你还想再吃;后来他不让我说不可以吃,我又回应他:棒棒糖真的很好吃,泽泽很喜欢吃。
这样简单的两句话,能让弟弟从中接收到:妈妈也认为那个味道很好,妈妈真的很懂我。
这个时候,他是很开心的,本来吃完糖心情就很不错,又发现妈妈这么懂自己,就更开心了,对不能再吃多一根也就不介意了。
和孩子沟通时,如果能走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小脑袋去思考,你会发现,孩子还是很好说话的。
我还想再说多一点的就是,在吃糖这个场景里,我的限制之所以能起作用,共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弟弟可以在我表达理解之后开心地跑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确信自己还可以吃到糖。
没有人会想要只被画大饼,孩子也一样呀,只有相信自己真的能有,才能真正松弛。
其次,我很坚持我们的约定。不会因为他哭就妥协,如果孩子一哭就妥协,就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吃,就会一次次哭闹试探。
所以,大人说话算话还是很重要的,可以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界限,经由这个界限,他也可以练习控制自己。
事实上,弟弟也不会每天要求吃,看到了想吃了才会吃,看不见也不会想。
再一个,他很清楚糖吃多了不好,这个就要感谢绘本的功劳了。他有时还会自言自语,糖吃多了会牙疼,那我就要去医院了。
最后,他吃糖的时候我不会扫他兴说:牙都要坏了,他吃的时候就让他开开心心地吃。
做个不扫兴的大人,挺重要的,不扫孩子的兴,他的情感流动就能一直顺畅和自由,他就能真正遵循自己的需求去行事,不会为了要而要。
当孩子的要求不被满足就哭闹时,别急着批评他,蹲下来,看一看他,或许,你就能找到更好地方式来引导他。
一个常常能够被看见、被理解的孩子,他才能会更加懂得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