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两个疑问:第一个是心里辅导课能让学生谈很深刻的问题吗?
看完这个问题与困惑,我内心立马有了评价:没错,是评价,我认为:为什么人家孩子不说真话?第一,上课你做的活动,让孩子们身心打开了吗?第二,你课程中设计的环节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吗?第三,上课过程中,你的语言引起孩子共鸣,让孩子感觉身心放松了吗?当我评价完,我忽然意识到:哎呀,要求别人的,自己没做到呢!!!!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关键一点就是不评判。我还需要继续觉察自己,继续修炼。于是,我抓紧调整心态,继续阅读,带着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继续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节好课下来,语言的因素好多呢,创造一个“安全的、信任的、有利于课堂互动的人际氛围”,课堂社会关系支持用一种创造性的气氛去提升团队分享的效果,这个我是十分认可的。再一个,要了解学情,就是课前的学情分析。再一个感触最深的就是对心理教师的要求:看辅导教师的团体辅导风格,看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处理学生课堂非常事态的态度、智慧和经验,对主题活动的设计是否精心,切入点是否准确、活动素材是否新颖且具有吸引力、重点问题的设计是否独具匠心,还有辅导教师的个人魅力。看完这些,我顿时感觉,天呐,我还要修的貌似不是一点哦,那么就先试着让自己合格吧(囧)!!
这个问题问的是“能给学生谈很深刻的问题吗?”第二点上对我的触动点是肯定团体辅导对学生有积极的意义,也要注意“讨论话题的深刻性必须要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避免潜在的伤害性。
第二个问题是“带有思想品德课的色彩”?
在这里面感受最深的是进一步加深了对“心里辅导课的功能是发展和预防。”同时也了解了发展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心之官则思”,心理课要研究如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也就是心理课不单单是让学生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在健康的基础上,智力得以发展,就像张老师说的,在学习上获得价值感,一切就好说了。在一个是“社会性发展”,即人际环境,能够接纳社会并能为社会做贡献,并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纳己容人”。因此两科目之间也有相通的。
再一个感受最深的是一句话,我给调整了一下顺序:多一些情感的体验,少一些理性的说教;多一些水到渠成的价值引领,少一个生硬的灌输;多一些理解、倾听、尊重,少一些是非对错的评判。这个昨天读的心理课上的八重八不重是一样的道理。另外,心理教育者要做到“辅而导之”,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