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早,冷雨哗啦哗啦地下个不停。
八十岁的他拖着行李箱毅然向雨中走去。他这是又要去海南了。
因福建一年只能种植两季水稻,而海南的气候常年都可种植。为了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气候资源,加快水稻育种进度,他每年像候鸟似的,冬去夏回,近半个世纪无间断,其中连续7个春节在海南度过。
让他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水稻育种工作,源于他8岁那年的经历。70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不堪的岁月,他仍唏嘘不已。
1948年春的闽西大地上,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就在人们即将迎来美好新生活的时候,一场人祸悄然而至。一小股溃败的国民党兵途经他老家龙岩新罗适中,他们一路溃退,一路抢掠粮食。
由于当时种子差,粮食产量很低,家家户户一年辛劳也填不饱肚子。国民党兵匪为多掠到粮食,挨家挨户地洗劫过去,即便如此,搜罗的粮食也不够兵匪们暴食两餐。但这无疑是在饥贫交迫的村民身上狠捅了一刀,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可惨了,他们只得用野菜果腹。当野菜被挖尽后,就饿死人了。
他的外婆在饿死之际,他正好在她跟前,看她死死地拉着他舅舅的手,哀求说:“给我弄口稀饭吃吧,吃口稀饭我死也甘心啊!”
哪里去弄稀饭啊!甭说家里没有一粒米,就是全村扫去也扫不到一粒米啊。他和他舅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爱的亲人凄惨地离去。
从此,“培育良种,提高产量,让大家都能吃饱饭”的愿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经过不懈努力学习,他终于考上了理想中的龙岩农校,踏上他通往理想的第一个台阶。按照他的设想,农校学成后,就去做水稻育种工作,育出良种实现水稻高产,尽快使大家都能吃饱饭。
毕业时,他却被分配到学校任教。但他没忘育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初心,一有时间就下田头,细致观察研究水稻,并学以致用,帮助学校周边的驻军和农民解决水稻生产技术难题。名气传了出去,引起了三明地区农业局领导的重视,将他调入三明地区农科所,从此走上水稻育种之路。
1972年冬,他第一次赴海南,没料到仅途程就无比艰难困苦。到了广东湛江之后,因为过海人数太多,为了买能够前往海口的船票,整整排了一个通宵的队。接着,轮船在茫茫的琼州海峡上,像一张轻薄的纸,随着荡漾的碧波飘来晃去,第一次坐轮船的他五脏六腑都被搅得翻江倒海,苦水吐尽后,整个人软绵绵地倒在船板上。
每一次轮渡,都是如此受刑般的大考,但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育水稻良种的决心。
当时不仅科研经费紧张,三亚育种基地还一穷二白。无住房,他租住了当地村民的仓库,仓库里堆放着农药、化肥、农具、棺材等,散发着刺激难闻的味道,尤其1605药粉散发的药味不仅又浓又臭,还有毒有害。夜晚,仓库房又成了蚊虫、蟑螂、老鼠的天下,扰得人彻夜难眠。
不仅如此,连床板床架也没有,只得就地取材,将木柴钉成床架,再用竹子钉成床使用。这样的“床”不仅狭窄,而且还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睡在上面的滋味可真是难受。至于家具,就是那阴森可怖的棺材了,他把它当作办公桌、书橱、储物柜用。
每天在田间做育种,烈日当头炙烤只是基本配置,被蚂蝗噬咬吸血仅是小插曲,更为可怕的是难以防范的危及生命的意外危险。
一天中午,稻子扬花了。正是选种的好时机,他便顶着烈日朝田野奔去。
此刻农人们都躲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了,辽阔的田野上只有他一人,如同无垠沙漠深处独独立着的一棵树似的,孤单渺小。阳光将田里的水晒得吱吱响,灼热的气浪一阵一阵地顺着裤管往上爬,又痒又疼,衣服如同一块被加热的铁皮,紧紧地黏在身上,似乎要把人的肌肤烤焦蒸熟,刺痛阵阵。
他浑然不顾这些痛苦,像梳头发似的,专心致志地将田里的稻子一株株筛选过去。大汗淋漓地选完一丘田,却一无收获。但他毫不气馁,接着再往下一丘选。临近田埂,他右脚从田里的烂泥中抽出来,才往杂草密布的田埂上抬去。突然,听到“唿唿”的声响,同时一股风凉飕飕冲向脚底。坏了,是一条粗壮的眼镜王蛇,正昂起头向他悬在空中的右脚攻击。原来,他脚上粘的烂泥滴落在草丛上,惊动了躲在草丛中歇凉的眼镜王蛇。
他喜欢篮球运动,没想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球技帮助化解了险情。他机敏地悬停住右脚,猛地扭腰,同时左腿一旋,带球转身过人那般,迅捷地转过身子,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离。要是他没有篮球运动技能,那一脚肯定悬不住要踩下去,正好落入蛇口。一个人在野外,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必死无疑。
虽然水稻育种的征途上有千难万险,但他毫不畏缩,他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还深知,育种工作不仅要有恒心毅力,更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是育种育出高产不抗病的品种,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重点着力于抗瘟病育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981年,他终于选育出抗瘟性强、大粒性状的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此时正值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因不抗稻瘟病生产推广走入低谷。汕优63的育成,为乌云密布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天空带来了曙光。
1983年,汕优63破格参加全国生产试验,好评如潮。先后通过了福建、四川、湖北等多个省份和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迅速在全国16个省份大面积推广。1986年至2001年连续16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累计种植近10亿亩,其中1990年种植面积为1.02亿亩,占了全国杂交稻面积的42%,达到同类国际领先水平。
汕优63的出色表现,相继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他个人也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陈嘉庚农业科技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
收获如此重大的成果和荣誉,他并没有陶陶然和沾沾自喜,他清醒地说:“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当初做育种科研我从未想过任何荣誉,只知道一味埋头苦干,党和国家给我很多很高的荣誉,我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既没有选择激流勇退的“中庸”,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的“精明”,更没有停下来歇一歇的懈怠,而是将压力变动力,选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不仅每年依然前往海南育种,还暗下“既要让人们吃饱,还要让人们吃好”的决心,朝着优质、高产方向研发。育出明恢70、明恢77、明恢82、明恢86、航一号等恢复系,有6个杂交水稻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其中超级杂交稻Ⅱ优明86在云南省永胜县创下单产每亩1196.7公斤的记录,优质杂交稻宜优673亩产超过1000公斤。尤其是宜优673和随后新育成的“福香占”,不仅产量高,品质也非常好,在“食味品质评审” 中,分别获得全省、全国“金奖”。实现满足人们从吃饱到吃好新的美好生活向往目标。
走过千山万水,还要爬山涉水。为了让大家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他一次次地再出发,一次次地超越自己。他把新征程转向太空,在全国率先开辟了航天育种研究,育成航1号、航2号等恢复系,配成的杂交稻为航天育种成果中应用面积最大。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科学登攀的山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为了既减少土地耕作次数和节约劳动成本,又能保证粮食高产,进一步巩固国家粮食安全,他在年近耳顺之年向再生稻研究进发,接连取得硕果。2000年至今,他选育的8个再生稻品种在福建尤溪县麻洋村建立百亩再生稻示范片,年亩产1250公斤以上,其中Ⅱ优航1号百亩示范片年亩产达1358.7公斤,创造了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记录。他就这样一次次地把优秀的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
因他常去海南育种和出差下田,他们一家人难得聚齐在一起吃饭。聚在一起端起饭碗的时候,他常感慨地说:“吃穿不愁的新时代真幸福,过去哪敢想啊!”
2020年春抗疫严控期间,他不得不呆在家中。但他也没闲着,一边查资料、看文献给自己充电,一边急切地关注疫情形势和粮食供应情况。看到市场粮食供应充足,他的心才安些下来。他说:“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方法科学,粮食充足,中国是一定能战胜疫情的!”
疫情得到控制刚解封时,许多人仍觉得风险难以预测,选择继续留在家中观望等待,以确保万无一失。他为了抢抓即将流逝的农时,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去海南了。为何他每次在艰难险阻面前坦然无畏?因为他已将自己的生命注入水稻育种事业了。坦然无畏的脚步是什么也阻挡不住的。
他姓谢,名华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