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这么难拒绝别人?我又不图别人的回报和感谢。为什么我不敢捍卫自己的权益?为什么打心底没什么底气?时间就像风沙,渐渐地把原因层层覆盖,埋藏得越来越深。
记忆的源头停在托儿所的一个片段,托儿所里只剩我一个人,有个怪叔叔出现在门口,很凶地吓我,我一头钻进滑滑梯下面的洞里,不敢吭声。我和爸爸妈妈哭诉,“那个叔叔只是逗你玩、跟你开玩笑”。内心歇斯底里地声嘶力竭,却没有人听到我真正的恐惧,找不到任何一丝安全感。
我的妈妈是位很好的小学语文老师,尽职尽责,也是我的班主任,对于我的要求会比一般小朋友严格,有时甚至是苛刻。晚上家里补习下课,别的小朋友都是有爸爸妈妈来接,我是帮爸爸妈妈收拾座椅,缺少了一种被父母宠爱的感觉。平常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会被当众批评,身边的是我的小伙伴,批评我的是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很紧张、很丢脸、很无措,发懵地忐忑着,没有人领我回家,没有家长打电话向老师询问,因为我的家长就是我的老师。
“小孩子懂什么”“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讲话”不平等就这样一直存在着,内心的声音从来没被听进去过,生杀大权都在父母手里,说你错你就错,“为什么不说话?”“哭,就知道哭!”为什么错了就一定要严厉地批评?有些事是无心的,有些事出发点是好的。脸盆掉落在地上发出“砰砰”的声音,“你又干嘛了!”“它自己掉的。。。”
初中,“这次考试多少分?”“排班上多少名?”“年段多少名?”老爸看着成绩单上的年段排名“XXX这是XXX的孩子,XXX这回考得还不错”。“爸,我读得有点吃力,这样的成绩我也不是滋味”,但这样的话我不会说,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可能还被怼。我是这么优秀的父母的孩子,我也应该优秀,我没有天分,可我也真没刻苦的动力。难道这就得压低帽沿?听着“成绩一般没事的,晨睿很乖,他很懂事的”,然后默默在一旁尬着,从初中尬到了大学毕业。
印象中,小时候跟老妈比较好,虽然挨批的也多,在有点威严的老爸面前还是比较乖张,偶尔找他当个挡箭牌。追溯着记忆,似乎是从高二开始与父母开始有了真正的交流,源自我的一封信,写信前当着他们面憋了半个小时,欲言又止的半小时,“为什么不说出来?!”想说又张不开口的我啜泣不止。
也是从今年开始,和父母有了全部放开地交流,感觉特别幸福,对此心中充满了感恩。小时候的事父母不懂很正常,身边的父母都不懂,但在他们身旁耳濡目染的我,现在学会了去寻觅过去的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胸口处,曾经的那些伤痛压抑着我的呼吸,我会慢慢抚平的。
为什么我不会拒绝?我是希望能够让人多一丝轻松与温暖,而不会有曾经的我那样无助。面对可以帮助的机会,心里那个无助的我就会隐隐作祟。没事,有些事你可以自己学着度过,相信你可以,帮助是外界的力量,自己度过强大起来才能让你更好地继续。所以适当地拒绝别人,是对别人好。
为什么我不敢捍卫权益?憋着真实的声音已是你的习惯。说错就说错了,没事,天不会塌下来,生活还可以继续,下回改进就是了~没说出来那得啥时候才能改好?
受伤的李晨睿,我找到你了,余生,我会守在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