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印度传记片。
我独自一人在周末下午静静看完这部影片,说实话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电影。这个片子被刷屏了无数人的朋友圈和微博,不仅是因为精彩的情节,让我触动最深的是影片中的爸爸每时每刻都在表现出对女儿深沉的爱,还有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
阿米尔·汗Aamir Khan饰演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影片中的爸爸,顶着世人嘲笑的压力,只为了让女儿们有更好的人生。
看完电影,再问:这两女孩,没有爸爸能成功么?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她们还在年少时,就赤手空拳打败了欺负自己的两个男孩,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不是父亲的遗传,一个好摔跤手的天赋么?是的,然而,光有天赋等于零!
爸爸给了姐妹们什么?
每天5点起床的残酷训练,天天如此,绝不允许例外。
没有营养宁可和妈妈吵架也买鸡肉给她们吃。
没钱买鸡肉就和老板斗智讲价。爸爸去跟卖鸡做思想工作100块的鸡,20块卖他,因为自己坚信女儿以后得冠军,老板的鸡肉会因此大卖。老板被说服,爸爸拿个人能力作担保。
没妈妈帮助就培养侄儿另起炉灶看书自学炒鸡肉。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日复一日魔鬼训练!训练!训练!
年少时的两姐妹心里是非常痛恨这个疯狂的爸爸,
此刻配乐响起《坏蛋爸爸》,这首曲子歌词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Auron pe karam bachchon pe sitam宽待以他人 严律于孩子
Re bapumere ye zulm na kar老爸啊 请别这么狠心
Re bapu!老爸啊
Baapu sehat ke liye老爸 你这么严格
Hum pe thodi daya toh karo可怜可怜我们吧
Hum nanhe baalak hai我俩还是小孩子
Disciplineitna这么多训练啊
Khudkushi ke laayak hai都活不下去了……
女儿一度觉得这样的魔鬼训练太苦了,尤其是要让爱美的女生剪去长发,女儿哭着祈求爸爸,“我们以后起得更早一点,所有都做,不会再抱怨了,但是请别剪掉我的头发。”
剪头发是一种仪式,爸爸想让她们暂时忘记自己的女儿身,像一个男人一样去拼搏。但这却让两个女孩受到更多的嘲笑。
对于这样的训练,女儿一直很委屈、排斥。
然而,一切的转折从这里开始。新娘(姐妹们的同龄伙伴)对有这样一位爸爸表示很羡慕。
新娘对两姐妹说:“我倒是很想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这样我的父亲会为我的未来考虑。你要知道在我们这里,从一个女孩出生开始,她们的命运就是跟锅碗瓢盆过日子,全身心地做家务,然后等她们成年,就会嫁出去,并把自己交给一个从未见过的男人,结婚生子度过余生。这就是一个女生的宿命。再看看你和你的父亲,他在和全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什么?为了你们有个好的未来。他做错了什么?”
那一刻,Geeta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握着追逐梦想的权利,虽然有嘲笑,但一定还有很多人羡慕自己。
爸爸第一次带Geeta去参加摔跤比赛,她没有赢得第一,但是拿了个“特别奖”(奖励了50卢比)。这一场比赛,让她尝试到了比赛获奖所带来的荣誉和尊重,于是她为自己做了选择,她主动询问爸爸:“下次比赛什么时候?”就在那一刻起,她已经不是在为父亲完成他的心愿,摔跤这条路是她自己的选择,这个梦想也是她自己的。她明白了需要自己去争取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跟锅碗瓢盆过一生。
此刻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小学一年级就被老师选去参加学校兵乓球队,一打就是三年。在别人看来精彩的童年,放学应该尽情撒欢的童年,我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参加训练,春夏秋冬,风雨不变。从一个发球动作、握拍姿势、到步伐配合、技术战略和体能训练,每一样都需要刻意练习。对于一个7岁的女孩而言,是真的很苦很累。正是这样我从小就锻造了坚毅的品质。那时候的我也是个板寸头,从学校选拔赛到区比赛再到市比赛一路过关斩将,一打就是三年。那时我爸妈是很支持我的,我爸在家还特意腾出一个地方放一张简易的乒乓球桌(用木头躺椅改装的),陪我练习,让我收获了人生第一个技能。
到了三年级我又被老师抽选到田径队进行训练。当时我才九岁,就要开始学习怎样正确跑步、怎样进行基础拉伸、怎样科学饮食(首先要戒掉油腻煎炸的零食),怎样做好身体的日常锻炼和保护。各种魔鬼式体能训练更是家常便饭。严师出高徒一点不假,我几次在区比赛中获得五项全能的前八名。这样一练又是三个年头。
如今,我却非常庆幸当年通过田径训练练就了一身好身材,并锻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虽然身上会有一些伤痛)。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体育老师,后来初中时候因为家庭种种原因,梦想被夭折。但我并没有放弃热爱的体育竞技活动,一直坚持锻炼,并在后来成为一名青少年户外教育成长导师,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非常感恩。
从2013年开始,我开始接触马拉松运动(以前我只擅长中长跑竞技,800米是我的极限),今年是第四个年头。平日,我会带领孩子一起开展体育竞技,也会给孩子讲授一些跑步的技巧,他也遗传了不少我的运动基因,也慢慢学会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素质的锻炼和荣誉感的培养也通过运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回到影片,之后Geeta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全国摔跤冠军。
她的成功也伴随着一连串选择。
成为国家冠军之后,她选择了看起来更专业的教练,放弃了父亲教导的技术。
更重要的,她也放弃了对摔跤的专注,这让她在国际赛上惨败。
父亲一直的鼓励和支持,给了Geeta勇气和智慧
父亲的坚持,在一场父女对决中崩塌。父亲与女儿在泥地里摔跤,父亲输了,喘着粗气,不知道他是因为技巧不敌而输了,还是因为年老体力不支而输了,也或许,他是因为父亲永远战胜不了孩子而输了。新时代车轮滚滚而来,碾压了忠厚的过去式英雄。
此刻,我不得不佩服她妹妹的睿智。直觉让她鼓起勇气批评姐姐心高气傲,力挺爸爸。至于爸爸究竟有什么好,我想她也并不清楚,只是一根筋地坚信不疑!
你看,当从小过关斩将的摔跤神童姐姐进了国家队,反而在世界大赛上进入首轮即被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救;这时,父亲却将二女儿又培养成了全国冠军。当大女儿打通电话,向父亲哭诉自己的失败那一刻,是一位女儿向永远站在自己身后的巨人伸出的和解橄榄枝,哭声里带着委屈,也有妥协。此刻的父亲听了大女儿的话,非常痛心。
爸爸在之前忍受着村民的闲言碎语,舆论压力,他在带着儿女参赛遭遇暴力对抗,送女儿到国家体育学院却遭受教练奚落,在申请购买摔跤垫子却遭到官员取笑,所有这些都让这位父亲成长,更催促他成为既能承担教练责任,也能承担育人责任的一位父亲。
最令人泪目的是,当女儿差一点被踢出国家队的时候,爸爸拿出一本纪念册,上面是女儿参加每一场比赛拿到的奖金,爸爸把每一张钱当做奖牌贴在纪念册上,“她俩这一路走来不容易。”所有这些,成年姐妹都看在眼里,深深被触动,也唤醒心高气傲的大女儿。
这时候的父亲,与开头时疯狂、执着的父亲,是同一个父亲,却又不是同一个父亲。女儿们自然也变了,从抵抗的孩子成为奋力一搏的孩子,她们知道,人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才能改变命运转轮的无情碾压。
在距离世界级比赛还有6个月的时间,爸爸不惜金钱租住女儿附近的简陋旅馆,天天凌晨陪训。爸爸包下录像厅研究女儿失败原因,长线电话指导。还有就是出现爸爸和教练在赛场上的正反喊话。
爸爸在女儿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比赛前,他不说战略,只说结果:你要成为被记住的那个人。因为只有你被记住,才能成为榜样,成为大多数女性奋斗改变命运望向的目标。
最后一战,爸爸被陌生人锁进小黑屋,让父女不可以再赛场上见面。此刻,大女儿Geeta心中梦想的力量激发她奋勇前进,赢取比赛的信念源于爸爸在一次野泳训练中的话语:爸爸只能教你怎么打,但不可能每次都帮你,关键时刻,只能靠你自己。虔诚的信念让Geeta在局势落后的情况下,用一个漂亮的彩虹摔赢得最后胜利,成为印度首位世界级摔跤女子冠军,完成一位独立女性的蜕变。
为摔跤吧爸爸鼓掌,梦想的力能是强大的。
“养个有梦想的孩子至少给你省一百万。”这是我听过的对梦想最明码标价的解释。著名学者杜士扬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彻彻底底地了解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梦想,并依托自己天性的才华,让自己的梦想得到实现,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彰显。
从影片回到现实,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未来20~30年,我们子女将面临怎样的世界?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追求幸福。这个是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
其实这也非常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是生存,中间层是社交,最高层是自我实现。这些90后,0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爷爷六人天天包围,认同感需求已经爆棚了。所以,他们会出现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还记得《全新思维,决胜未来六大能力》一书中提到,未来有六种能力:设计感、共情力、故事力、交响力、还有你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未来世界的改变会更快、更猛、更不可测。未来三十年,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就是说孩子要了解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梦想。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目标),具备极强的跨界整合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鼓励孩子“有梦就去追,不要迟疑”。在适当时候可以让孩子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鼓励孩子“有梦就去追吧,不要迟疑。”
梦想打破偏见,爱是彼此成全。有梦想有行动,鼓励孩子写下自己的梦想并付诸于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