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来,
慢慢开始有游人走进这里。
不过与其说是旅游,
倒不如说走亲访友。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
所以乡亲们的眼中没有游人,
只有客人。
好几个傍晚,
我和表弟沿着镇中的河前行,
驱车抵达游人稀少的夜中。
我是一个返乡的游子,
停靠在夜的岸边观察山中的风,
它们借助夜色的掩护勾勒出山脊。
那个时刻的感受是一种自觉的身份认同——
河流是生活的源头,
山是生活的底色。
河山两个字的分量,
用肉眼看不到。
我想目前还不会有太多陌生人知道沿渡河这个地方,
正因为如此亲近过她的大多是熟人。
作为一个正在渐渐打开的山中小镇,
她的确更像一位熟人,
她的朴素和热情融合在一起,
很好地诠释出了大自然的精髓——
山河最终是所有人的故人。
沿渡河这三个字中有画面感,
有自然生长的隐世生活。
耕者歌渔者歌,
许多人的生活一辈子没忙碌过,
勤勤恳恳,
与世无争。
神秘的北纬30度从这里擦肩而过,
构成了这个低调小镇和世界唯一的书面联系。
牵连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
是一种真实的乡愁。
有那么几个清晨,
我跟随在村小学教书的妹夫从镇子回到村中,
农田里的油菜花包围农舍,
漫山的野樱桃开出一片花海,
待到行至半山腰时回头,
云雾缭绕的远处造出了梦境。
清晨的村头,
适合观察梦。
返乡以后,
我一直试图以年轻人的心态观察这里,
又以远方的视角思考这里。
我试图找到一个恰当的词将其概括,
但最后我发现这里并不适合抽象,
“小武汉”“神农明珠”都不足够,
它完全存在于每个细节中,
它必须由连绵的山河,农田,庄稼,楼房和熟人组成。
越是深入地走进这里,
才越是了解这里的真实。
她是一个熟人村镇,
她那寂静的乡村生活连同她的美中不足,
不加任何修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想起身边那些热爱旅游的朋友老是讨论,
哪里还有旅行的处女地,
哪里还没在商业氛围中沦陷。
这大概是一个悖论,
这样籍籍无名的地方,
你们又该如何找到通往那里的路?
你一定背诵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你也可能知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你可能游过三峡攀登过神农架,
而这个被诗词名胜包围的无名小镇,
你却闻所未闻。
但无论是否有人走进这里,
这里的真实生活从未间断过。
这里的风土人情无法浓缩在几处风景,
而是沉浸到了朝暮的炊烟和四季的山水之中。
纤夫文化走廊,
神农溪上泛舟,
来到这里,
都别指望用几组照片把她的全部印象带走。
这个养育我的地方,
我至今仍在发现她的不同,
在我居住的小山头,
我已经为它写过无数文章。
而我知道,
属于我的那个山头并没有什么不同。
行走在乡村公路上,
可以随便找一个村子走进去,
丢掉手机的话就是隐世生活。
找一个招牌并不华丽的饭馆吃上正宗的农家饭,
然后和朋友来一点小酒。
我和我的老表们经常这么干,
从村头吃到镇中,
从白酒喝到啤酒,
平静而又诚实地在小镇生活中游走。
要了解这里,
想必还是要通过朋友。
属于这座小镇的名声,
似乎还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结亲结情。
返乡的我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窗口,
让更多人知道这里走进这里。
如果这个节假日你正在为避开人流而发愁,
我愿意做这个领路人,
让你找到一个虚度光阴的好去处。
有酒,有肉,
少不了粗茶淡饭。
高速已经全面开通,
可以坐车,可以乘船。
了解【反向青年】的造屋进度:
进入【绿令好翰】写作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