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烦躁,偶尔自燃,当代生活多数时刻的心情基调。"
假如说互联网真有什么永远不变的趋势的话,“快,而且越来越快”大概是最明显的答案。
「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这对概念最早来自学术界,现在则往往被拿来探讨人和互联网的关系。按照深谙心理学的产品设计者们的观点,人类天性就是热爱即时满足、讨厌等待的,只是囿于时间空间所以被迫克制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并不是「变得」没耐心了,而是本来就没啥耐心,被高速互联网改变了心理期待之后,逮着了机会把「没耐心」发挥到方方面面而已:有了「用秒计算」的预期之后,再回头看「以天为单位」当然不能忍。长久以来人类习惯了「春种是为了秋收」的延迟满足,现在互联网终于又让我们重返采集时代原始的快乐:「点一下手机屏幕就获得一次响应(Click-treat)」的微小满足感,跟「摘到一个果子就吃一个」也没啥区别。善于取悦用户的商家,就是这么一点点惯坏我们的
不经意过上的"二手人生"
"当你发现,你生活里的所有问题,在网上都能找到答案,这也就意味着,你的整个生活,别人已经过过了。"
齐格蒙·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中认为,对市场的依赖,破坏了人们社交能力的培养,恋爱关系变得短暂易变,人们只能求助于市场的货物、服务和专家的意见。情侣们迫切地希望通过礼物、情侣套餐和恋爱课来解决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为了降低婚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最好有一套标准化的公式来指导,实际操作时套用就行了。于是心理学上的各种效应就在恋爱秘籍中格外受欢迎。这也是为什么 ayawawa 的「理论」看起来荒谬无比,却仍有大量市场。
人们找对象,不可避免地会用一些指标来描述对方,和以往不同的是,人们更少地用「勇敢、善良、正直」这类品格词汇,因为不容易量化,市场导向下「才华、美丽、职业、年薪」,这类资源和(能转化为资源的)能力词汇更常称为择偶标准。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得拼命提升自己的被爱的资本:男人要有更多的财富,女人要有更苗条的身材。爱情由一张清单组成,一式七项,一项项打钩评分,最后找一个综测分数高的,大家组成一个 team,来完成婚姻这个大项目。
此外,并不只是你照本宣科地参与爱情,你的恋爱对象也在这套系统里,你们按照该有的剧本,约会、吃饭、看电影,第一次吃什么,第二次去哪儿,对对方的恋爱技巧莞尔一笑。
社会学家说,友谊的发生有三个要素:距离上的接近、非计划性的重复接触,以及可以放下防备的交流机会。线下友谊因为「人情」的成分更高,所以往往生发于某种固有关系(比如同学和同事);但互联网友谊不再完全遵从这条定律,物理上的距离基本上已经不成问题,「表态」反而成了交友成功的唯一前提。在线下,你可以依赖外界环境帮你找朋友,但在手机里,不发 Emoji 和 哈哈哈 就表达不出你的友好:因为没有了实体,所以必须有相应的言语/行为来代替,也就是所谓的 「You are what you say」。
网络承载了每个人的好恶、倾向、意见,排列取舍一下就是可以出厂运行的虚拟人格。「你们有 n 个爱好相同」、「你们在 xx 个问题上观点一致」、「你们同时拉黑了某某某」,确实都很能给人「我俩气味相投」的感觉。但是,表态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必然带着一定程度的损耗和失真。毕竟自拍可以修图,朋友圈可以屏蔽,动态可以分组展示,只要经营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大隐隐于市,在不同的地方让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新的友谊形式对当代人提出了不少新考验:互联网上有态可表的事情太多,多到「前一刻让你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骤生好感,下一刻就让你看到 ta 的另一番言论而瞬间幻灭」。倘若对方几乎所有的表态都符合你的心意,唯独在某一件事上击穿了你的底线,这友谊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又或者,再功利一点,如果没有线下的交集作为依托,仅有线上交情的友谊,会不会因为「反正也没付出太多成本」,所以放弃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网购能量守恒定律:指,以在网上甄别真假的时间精力来弥补网购可以足不出户省下的时间精力。虽说电商无疑让消费更快速更便捷,但因为不能实现“所见即所得”,因此足不出户省下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真假难辨的卖家秀和复杂的折扣数学题给抵消了。
刷新相对论 :你在网站/app上点击“刷新”的频率越高,新内容出现的频率就越低。
反向巴纳姆效应:互联网上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型言论,当评论“我不是杠、没有黑的意思”时,多半就是在抬杠;“纯路人、不吹不黑”的后面评论的八成是站队言论;“我这是为你好”,其实是自己说出来爽了就好了。
社交媒体熵增定律:任何一个社交平台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越发混乱无序,“一个网站出名之后越来越水”是必然且不可逆的。
侯世达定律:一件事所花费的时间永远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已经考虑了侯世达定律。原本是指做复杂任务需要花费的时间总是很难预计的,而现在,这一定律反而体现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当你睡前躺在床上拿着手机告诉自己只刷10min就睡的时候,跟朋友约饭对方迟到说“马上,还有两三站”的时候,以及当你把减肥目标从“这一个月减 20 斤”放宽到“这一年减 20 斤”的时候。
薛定谔的聊天:当代版薛定谔的量子困惑实验,即当一个人问出“在吗”的时候,手机里面的另一个人处于在与不在的叠加状态,跟盒子里的猫是死是活一样,很难说。
职场费斯汀格法则:上班就是用 10% 的时间发生点啥,再用 90% 的时间来对发生的那些事做出反应,又称职场九一法则。
当代生活马斯洛金字塔需求:金字塔的底层需求正在被现代生活无限挖深,比起吃饭睡眠,当代人似乎更需要 Wi-Fi 和 battery 来维持心理状态的稳定。而以往很容易获取的例如“真正放空自己、享受什么也不做的无聊”反而变得难以实现,现在光荣地挪到了金字塔的顶层。
健身锚定效应:无糖零度可乐和膳食纤维雪碧是当代减脂人士的心理建设之锚,只要牢牢把住这个底线,心态就不会崩。比方说,不管一餐饭里有多少超标的芝士培根甜点烧烤,只要可乐喝的是无糖的,就总能说服自己这顿还是“减脂餐”,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健身锚定效应”。
时间相对论:时间对人来说是一种主观感知,比如说在不同的情况下,明明是相同的一段时间单位,却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刚过 18 岁感觉自己的独立人生刚开始,然而过了 20 岁开始感觉自己快奔三了;充实的一年下来并不会觉得时间溜走了,碌碌无为反而会觉得一年没干什么好快就过去;但放到短期来看,手头越忙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越快,闲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的慢。
再来一单定律:点外卖基本都是逛了一圈最终还是在历史订单里选吃过的再点一次。
进度条定律:指,角色死不死不取决于剧情,而取决于进度条当时走到了哪里。
顶格夸奖定律:一个褒义词里的极限成分越大,它的词义通胀速度就越快。比如在表现女性美丽的夸张程度上,“仙女”>“女神”>“美女”,那这三个词的词义贬值速度就是“美女”<“女神”<“仙女”。
食物地心引力:食物对你的作用力=mg,m 为你的质量,g 为你想戒断它的指数常量。换言之,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越吃越贪吃是大概率事件。
心情木桶效应:一天的心情好坏不取决于当天最开心的事,而是取决于当天最不爽的事。
杠精阴影守恒:在互联网上遇到杠精,被杠之后的心理阴影不会消失,只会以“留在网上去杠下一个人”或者“下线之后在生活中找人吵架”的形式转移。这就是你发现网上的吵架总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的原因之一。
游戏存档点定律:游戏里出现存档意味着必有一场恶战,所以,当遇到一个新的存档点的时候,你十有八九之后还会再次见到它。
“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定律:它有三个子定律,一是社交账号发的东西负能量往往比正能量走心;三更半夜比白天走心;二是如果同时使用多个平台,那么真实自我程度是“豆瓣>微博>朋友圈”;三是 po 出的合照上出现的人越多,配的文字越虚伪。
粉色定律:小的时候对粉色不敏感觉得幼稚土气,上了年纪反而开始对各种粉色物件青睐有加,多应验于女生,也不排除一些男性对小时候“男孩子不能穿粉色”刻板印象发起抗议,不失为一种成长叛逆的方式。
评价钓鱼法则:类似于 Cunningham's Law 的反向提问思路,为了得到关于 xxx 的靠谱评价,你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发一个关于 ta 的差评等人来反驳;为了向你的朋友成功安利,与其夸作品好不如说“天哪你可千万别入坑”管用。
猫化定律:指家里养了猫之后,原本自己用的每一样物品会不知不觉逐渐被猫占据的一种现象。猫入侵你的生活后,你手机里的自拍会逐渐被猫片取代,256G 压根就不够使;猫总爱用你的水杯喝水,所以杯子就成了猫的水碗;猫对家里瑜伽垫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你,导致它最终跟沙发一样沦落为大型猫抓板。
初老定律:除了渐渐开始脱发、熬不了夜这些切肤之痛,你可能更容易忽略的“初老症状”可能体现在,把朋友备注改成真名;热搜里流量明星名字都听过很熟,但就是跟脸对不上号;大脑中的歌单停止更新,排行榜上的新歌们一首都没听过。
买买买摩尔定律:出于“买一双鞋就要配全套衣服”“买一个耳机就要搭全套电子设备”的心情,你购物的件数如果不加控制,每 18 个月就会翻上一番。
杂物循环法则:家里的杂物(比如衣服)会在桌、椅、床、沙发之间循环流动的规律,比如当你白天需要用桌子时,杂物会出现在你的床/沙发上,当你需要睡觉时杂物会回到桌子/椅子上,如此循环往复。
短视频猫狗定律:凡是关于猫的视频,内容十有八九是“我家猫成精了”,以狗为主角的视频,十有八九是不遗余力地展现“我家狗太傻了”“我的狗子又被我骗了”,可以用来间接判定不同物种的普遍智商。
Stigler 定律: 一个法则(或者一个定理)不是由其发现者命名的。也就是说,你发现的定律在之前早就已经有人发现过了,只不过没人总结和命名罢了。当然了,上面的那些以及这条本身也符合这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