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件深有体会的事!
有一次课上,博士让我们看一篇短文,文章是关于犹太人的介绍:
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犹太人,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7%的得奖人都是犹太人,这个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这样的数字吸引了不少教育学者对犹太民族教育的关注。
对这个种族的研究,后来出现两派观点:犹太民族对孩子从小就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的结果占大部分?但接受同样教育的其他民族,却不曾达到犹太人的高度,先天的基因占大部分?
看完后,当我们正激烈的讨论哪个因素占据主导、分别支持哪个观点的时候,博士打断我们的辩论,让我们先停下思考,想另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个素材很具鸡汤色彩?
鸡汤?
的确,经常写鸡汤的我也闻到这股浓浓的味。
其实像这类的鸡汤很多,
像时下某热门的辩论类节日,
不论你站在哪方观点,都能说出一番难以辩驳的道理,可这些节目中有些经历确实很有教育意义,可远远脱离了概念,这种伪鸡汤大有存在!
那对于这些伪鸡汤我们该如何甄别呢?
甄别的方法更多的是独立思考,通常这些伪鸡汤最常使用的招数是:
偷换概念、臆造标准、模糊数据!
其中偷换概念是诡辩中最常用的伎俩。
所谓偷换概念就是:偷换概念是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用网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来举例:
三个人住旅馆,一个一晚上10元,住了一个晚上,三人共付了30元.第二天老板认为多了,拿了5元钱让弟弟退回给那三个.谁知弟弟贪心,偷偷的留了2元钱,退了3元给三个,一人1元.这样也就是说一人住一晚上9元,三个共27元,再加上弟弟偷留的2元,共29元.但三个是付了30元的啊?!
题中的逻辑是:
三人的总支出+弟弟偷留的2元=三人的总支出,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逻辑是:
付给老板的住宿费+弟弟偷留的=三人总支出。即25+2=27,(30-5)+2=3×(10-1)
讲人话的方式来诠释这个概念就是:
小明:
“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大文:
“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
大文把小明的概念偷换成:
“孩子们不应该在大街上乱跑,所以要把他们关起来”
,从而回避了争议的重点。
懂得了其中的“坑”,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犹太人的案例,看到这样的鸡汤首先考虑的是:
概念,优秀的定义是什么?
再者是:
标准,优秀有哪些标准?
如果标准成立,可以用数据来进行佐证,可以得出观点是否成立!
进入这个思维模式后,你会发现你对这个案例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优秀的概念难道就一定是高智商吗?
难道获得诺贝尔学奖就是衡量一个种族是否优秀的标准?
优秀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看法,继而深究下去就会所谓犹太人特别优秀,实际是个伪命题。
倘若你认同了这个主观看法,可以用理性的数据来佐证观点是否成立!(学习和认知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而数据相较而言更理性)
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占世界总人口不到0.25%,继而颇有成就的犹太人中,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同样是犹太人,为什么只有德国系犹太人的成就特别突出?而其它几大群体就相当普通,甚至已经被主流世界忽略?
这就好像目前互联网公司三大巨头BAT中的CEO中,姓马的占了大部分,那可以得出:在互联网行业中,姓马的都普遍比较优秀!
导演,这剧本不科学呀!
跟大家分享这个思维意在让大家能用另类的视角去甄别时下盛行的伪鸡汤!
永远不要被过度追捧的热文蒙蔽我们的独立思考,永远不要失去质疑权威和惯性思维的能力,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无穷的求知欲望和无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