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一直没给妈妈过过母亲节,一来中国压根儿就没有母亲节,二来自己也没有过母亲节的习惯。2006年11月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但最终无疾而终。很难相信在一个如此重视『孝道』的国度,竟然没有一个专门用来纪念母亲的节日,是不是很匪夷所思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中国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的。
中国古代社会由六行、六德、六艺这几个基本价值观构成。六德指:义、忠、智、信、圣、仁。仁对应“子”,就是为人子。通俗来讲就是,作为子女应有的言行作为,就是我们常说的孝道。
中国古人非常尊重父母,《弟子规》对子女的言行进行了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经常听父辈说祖辈教育他们的事儿。比如子女在父母以及长辈面前不可大声说话,更不可以直呼其名;父母、长辈吩咐你坐、你才可以坐;在父母、长辈面前不可有大的动作;吃饭前父母没动筷,子女不能动筷......
的确,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为女性设定什么节日。但在非常讲究礼法的那个时代,对子女来说,每一天都是母亲节,哪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尽孝道,只要在家,天天都要给父母请安,等于天天都是母亲节父亲节。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母亲节也很正常,因为天天都是母亲节、父亲节。
而到了现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其文化价值观也被直接输出到世界各地,一来从侧面反应出当今社会,不消子孙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尤其是商人,在过母亲节的同时,利用母亲节来搞搞促销,大赚一笔,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个正常人,你当然可以大大方方的在每年的母亲节给妈妈买份礼物,一束花,一个吻,但我想说这就够了吗?14年春晚,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几乎唱哭了所有为人父母的人,包括我。直到现在,每次听到里面的歌词都还是会被感动到: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如果我还没有为人父母,在听到这首歌时,也许只会觉得父母带我们不容易,应该多孝顺父母,也许还会觉得歌词有点儿矫情;但为人父母后,才知道这歌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当看到小宝宝的那双小脚丫,看到他(她)那张小嘴巴,你会觉得把一生的爱交给他(她)都是值得的;当想到我们也一样会慢慢老去,回忆起当年他们点点滴滴长大的『日记』,想必满脑子都是他们哭了笑了的痕迹。
周末和爱人一起去看《巴霍巴利王2》,有一幕让我特别感动,就是当政变开始,卡塔帕将军临危受命,为掩护巴霍巴利之子,小巴霍巴利的离开,他不得不单枪匹马与叛军厮杀,在临别时,他将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巴霍巴利的小脚丫缓缓地放在自己还带有丝丝血迹的额头上,那一刻我被深深地触动,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尽管中印文化相差很大,但这一刻,他们是统一的。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随时敢于为他付出生命的责任,这种责任跨越了奴隶和君王的界限,更像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没有一点儿杂质的爱。
我经常反思,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帮我带小孩,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他们体弱多病,我的生活又会怎么样?然而我的这些反思都是错的,因为我还是以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反思的,是有杂质的,而父母的爱确是那么干净,那么无私。拜什么菩萨拜什么神,多拜拜父母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几乎有求必应,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我们拜的活菩萨,他们的爱才是真爱!
母亲节不是一天的节日,而是每天都应该过的『节日』,
多陪陪父母,就像小时候他们陪着我们一样~
多陪父母说说话,就像小时候我们盼望听到他们的声音一样~
多牵牵他们充满皱纹的手,就像小时候他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样~
感恩爸爸妈妈!
希望你们能天天开心,长命百岁~
您的儿子
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