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笔记时间:2018年10月20日-2018年10月21日,约6小时;
阅读书本:《娱乐至死》;作者:【美】尼尔·波兹曼(译:章艳);2015年5月第1版;中信出版集团;P1-214页;
阅读目标:媒介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与人的思维方式的?为什么要了解电视媒介的危害性?如何破除娱乐至死的梗?
阅读方法:影像翻阅,边阅读边思考,边笔记边梳理思路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3小时,笔记3小时。
本书作者带领读者对电视作为主流媒介的时代进行了一次大反省,成书于1985年,虽然已经过去33年且讲的是当时的美国社会,但它对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对现在的中国人依然有反省及借鉴作用。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作者尼尔·波兹曼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人们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电视作为当时的元媒体,它将所有的内容(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等)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令观看电视的人们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将不再深度思考,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而毁掉我们的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媒介即隐喻
结合2300年前柏拉图的视角、阅读《圣经》的启示以及作者自己的实践,尼尔·波兹曼得出这样的结论: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用以表达思想(信息)的工具是媒介,透过媒介给受众者的隐喻(即文化暗示),媒介形式最终控制了文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介的形式,因此,技术变迁能导致文化的认知习惯、社会关系、社会概念、历史和宗教。
更进一步来解释就是,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媒介没有这个完全客观说明的功能(媒介是指诸如远久的洞穴绘画、象形符号,之后的口语、印刷文字、电报、报纸、电影、唱片、电视等)。信息(思想)通过不同媒介进行表达的时候,因各种媒介偏好不同,背后的适配的隐喻关系将这个世界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即媒介形式创造了文化内容与思维方式。故而称“媒介即隐喻”)
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时代与娱乐时代)
阐释时代:
在口语文化中,智力常常同创造警句的能力相关,修辞(谚语和俗语)成为口语中的主流表现手法,它们是交流事实的方式,构成了思想自身的内容。
在印刷文字的社会里,人们要接受一个抽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清晰易懂、富含逻辑、明确而有序、严肃而有理性的公众话语。(作者认为正是印刷文字这种媒介形式在18、19世纪所占的垄断地位对美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使得美国得以跻身于世界优秀文明之林。印刷文字作为主流媒介的利大于弊。)
向娱乐时代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电报与摄影术出现,在它们的语言里,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有的只是伪语境!用趣味代替了复杂而连贯的思想。(我理解“伪语境”便是不能促成行为的信息)
当小报与电报成为新兴媒介时,它开始把无聊素材奉为新闻,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当摄影术出现,各种机械制作的图像(如照片、印刷画、海报、图片和广告),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补充,还试图替代语言来诠释、理解和验证现实的功能,对于无数美国人来说,“看”取代了“读”成为他们进行判断的基础(19世纪中期)。
电影的到来,也迎合了娱乐的趣味;广播虽然比较倾向于理性的话语,但在各类新媒介认识论的冲击下也成为了娱乐的俘虏。
娱乐主宰的时代:
电视这种媒介形式的本来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其本质是成千上万图片组合成的动感画面与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的效果,即摄影技术与电报技术)
在电视中娱乐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它告诉人们世界应该如何存在;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也决定着一切,包括政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社会事务。当然,并不是一切东西都可以用电视表达,电视在表达它们时,将某种事物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有时候并没有完全客观地表达事物的本来性质。另外,从电视屏幕本身来说,它希望人们记住的是它的图像才是你娱乐的源泉,历史或现实都可证明反省或精神超脱是不适合电视屏幕的。总而言之,电视的长处在于让具体的形象进入人们的心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留在人们脑海中,故而电视引导的是娱乐性文化而非理性思维文化。
电视技术是如何控制思想的(为什么说是“娱乐至死”)?
电视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放松心情的娱乐,但它还涉足了本应严肃话语模式或理性思维的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电视将这一切换上了娱乐的包装。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些换包装的例子:
比如电影《浩劫后》播出后的电视讨论。注重的是节目的可看度,而缺少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考;
比如选举辩论。辩手在电视上是在表演他的可信度,而非以清晰的逻辑说明事实,演技越好越得到观众认可;
比如政客投票演讲。人们常常把票投给那些性格、家庭生活和风格在电视屏幕上表现出色的人,而不是真实生活中出色的人;
比如严肃事件的播报。频繁切换,前几秒可能还是悲伤的事,后几秒就成了娱乐新闻,观众也就习惯于这种思考短路了;
比如宗教的电视传播。在节目中没什么具有历史感的深刻与神圣,没有什么精神的超脱,有的只是充当主角的传教士,上帝,哦,上帝在这里只是配角;
比如教学。为了节目效果,电视中的教学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再比如广告。同样是广告,印刷时代的广告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与选择,而电视娱乐时代的广告则内含心理学暗示与美学(它设法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引向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诱导了非理性选择。想起网络上曾流传的一个洗发水销售圣经,说是如果洗发水的销售价为100元,那么应该用70元进行广告宣传、用20元包装产品、用10元生产产品,这样的价格组成令销售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而反过来用10元广告、20元包装、70元产品则会失败。
如何破解娱乐至死这个梗?
面对铺天盖地的电视隐喻,人们沉浸在娱乐化的温柔陷阱中而不自知。印刷时代所构建的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出现了危险的退步,同时人们的理性思维、深度思考能力也正在退化,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应对呢?作者认为人们必须找到怎样看电视的方法,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了解它的危险性,那么才有可能对电视或其他任何媒体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读书感想以及引申思考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是移动网络与电视这两种媒介二分天下的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比1985年时有了质的飞跃,所以,一定也会影响文化的内容与人们思维的方式。正因为移动网络(手机)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要求变成了随时随地、内容简短、碎片时间可利用、强烈的画面感、有动听的声音、有生动的趣味,同样它的隐喻是大量的娱乐倾向,其娱乐化比电视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最恶俗的抖音、头条新闻!还有随时随地扑面而来的碎片信息轰炸,如朋友圈信息、微信群信息、公众号推送、微博推送等等;与此同时,电视的娱乐化叙事手法比之1985年的美国更是趋于极致!比如今年九月初的“开学第一课”事件,教育之事搞成了完全娱乐化的形式,嘿嘿,那可是当之无愧的“娱乐至死”!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该随波逐流吗?当然不!我的看法是,水能覆舟亦能载舟!首先,就象波兹曼先生所建议的那样,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我们的处境,是处在一个娱乐化叙事的元媒介中,它的危害很大,会退化我们的思考能力;其次,我们无法改变这些主流媒介,但我们可以做到不为其所役,而是让媒介为我们所用,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应识别“伪语境信息”(即不能产生实际行动的信息),勇敢果断地摒弃伪语境的摄入,少看碎片化的信息,有目的地挑选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可用“我需要、我喜欢、我适合”九字原则来挑选有用信息,而且移动网络真的是非常好用的工具,电子词典、模糊记忆有用信息的迅速搜索、未知事物的解答、书籍的电子储存等等;再次,就是一定要多读书,多读深度思考的书籍,因为只有书籍的思想是连贯的、系统的、表达相对严谨的,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明心、明目,练习我们的独立思考、深度思维能力,在娱乐的时代保持我们独立的人格。
在此,特别要提出的是现在的知识付费,它也是一个娱乐化的媒介隐喻,我并不认同将它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大多数付费节目内容很浅表仅可以粗略了解一下,它们只能作为引发我们深度学习兴趣的引子,而绝不能代替深度学习,真正的学习应是完整的一手信息资源的学习(读原书籍,而非断章取义的、碎片地了解其解读)并加以不断地实践、分享,实践后再学习,学习后再实践,循环往复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