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远去,我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背井离乡的孩子一样选择离开生养自己的父辈和自己的地方,前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皖北小村。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在这里挣扎,痛苦,同时享受着简单的幸福。
从我有记忆开始,偌大的村子里就已经有陆陆续续的外出谋生计的人。父亲也是外出比较早的人之一。依稀记得父亲从广东回到家,用手向乡邻们比划着外面的见闻。我之所以会记得很清楚,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父亲才会坐分不清绿色还是黑色的解放牌卡车回到家,带给我很少吃到的糖果、他从外地给我买的新衣服。
时光荏苒,我也不是那一个穿着半新不旧的棉袄、个头小小的男孩。父亲也生出了白发,也没有了那时候伟岸的背影,因为我已经不是那个父亲扛在肩头的男孩。可唯一不变的是,这个我一直想要逃离的小村是我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生命里。
现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下着新年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仿佛自己又回到记忆里的童年、物质并不丰富的童年、简单幸福的童年。那时候,没有网络、手机,甚至黑白电视也都没有普及。邻居家新买了一台电视机,这个式样的电视机恐怕只能在老电影或是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可是却深深吸引了幼小的我,为了看电视甚至讨好女主人,违心地喊她做奶奶。物质匮乏与需求之间的落差会带来精神上的异位,这一点,对于孩提时代的我来说,不可否认地验证了。
很多朋友已经不止一次说起过,越来越不愿意回家。这其中原因有很多,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落差感。家乡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存在差距,不得不用很多的精力来平和不同。父母早已经习惯或者说是延续了家乡的生活方式,而作为子女,是否继续遵循父辈的生活方式,还是选择另一个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平和、协调的艺术。
有一句认可度相当高的话语:走出农村青年人,一方面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回归乡村。
我已经不介意向别人介绍我的家乡,也毫不掩饰我是一个农村人的事实。一方面,热爱这片养育生命最初美好之地;另一方面,也深知它的好与坏,美与丑,善良和罪恶……但对我而言,家乡没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