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废话
关于“海比特高阶训练营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苦苦思索了3天。这还不包括听课的3天。因为听完第一节课的第二天,当我趁着热乎写回顾的时候,老大突然来问我听课的感受,还推荐我去补听价值365乘以10的n次方的“如何用一个套路构建问题管理方法论”,结果我一听就沉沦了,整个体系太庞大了,信息量太密集了,模型太丰富了,为了把流程图补完整就整整花了我一天的时间(还没画完>_<)。于是第一天没来得及写回顾,第二第三天又碰上一堆事儿,结果到课程结束后2天,我还什么都没有写。从初阶营的沙发,一直被打到了高阶营的地下室。每天看着群里同学们热乎地发习惯养成收获交流,自己却连想养成什么习惯都没想清楚。
于是我的悲观情绪就上来了,盘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海比特高阶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到底收获了什么?难道高阶训练营我失败了吗?
老大说,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而问题是一切成长的基础。当我用一天时间补完了第一天的作业,一天的时间补完了第二天的作业,第三天实在没什么可写的、而截止日期迫在眉睫的时候,我拼命地去回忆这三天我到底学到了什么,突然课程设置的逻辑关系就打通了,老大的意图就浮现出来了。然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如果高阶营讲的是这些,那初阶营讲了什么?居然发现自己全然不记得初阶营学了什么(黑线),于是只好再把自己的回顾翻出来看了一遍(还好认真写了回顾)。看着初阶营再想高阶营,终于,整个逻辑理顺了,整条电路通了。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我错就错在,我以为海比特初阶营这么简单,高阶营我一定也没问题的。我以为认真听完课做完作业我就能学会了,所以不需要停下来思考了。
从停止思考开始,我就犯了很多错误。
在我参加海比特初阶训练营之初,我一直以为海比特训练营是教我们如何养成习惯的,以为会讲一些诸如如何坚持早起、如何坚持运动的习惯养成技巧的,以为不会超越那些年读过的习惯养成书籍的,但是我错了。
对于整个高阶营,我以为相比于初阶营的小白们,高阶营讲的是元习惯而非初阶营的表层习惯,但是我错了。
高阶营第一天,我以为学的是调整认知,重新认识失败的意义,理解习惯的本质(刻意训练),但是我错了。
高阶营第二天,我以为老师是为了帮我们落地,给我们一个工具,帮助我们在出问题时觉察情绪、分析问题,但是我错了。
高阶营第三天,我以为老师是在习惯开始之前再次强调风险防范,教我们用TMBRT模型分析失败,但是我错了。
正是因为一开始没有积极思考通盘回顾,没有抓到老大课程设计的背后逻辑,所以在高阶营第一天被认知调整Wow过之后,第二第三天我完全抓不住重点,作业做得异常艰难。
现在想来我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对于初阶营的理解,错得更离谱了。
其实初阶营在讲什么?
其实整个海比特训练营(从初阶开始),讲的全是元习惯(或者说元规范、元认知),是类似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那种习惯,是一种思维习惯、认知能力、价值取向和心智模式。从一开始老大都没准备讲什么“如何设置习惯自动触发条件、如果设置目标让习惯养成更容易”这类的技巧。初阶营看似是说怎么养成表层习惯的,其实根本不是,从头到底元习惯才是核心,表层习惯是为元习惯服务的。
还记得第一天的赋能吗?为什么要先写榜样?干嘛不直接让学员们罗列自己最想养成的习惯?因为你从榜样身上提炼出来的那些优点、才能,大多是元习惯、或者指向某类元习惯(基本举出的榜样都是一些自律、坚韧、有领袖气质、有较高心智能力的人),假设你只是为了学习如何戒烟来的,估计你第一天就走人了。
在得到了一堆夹杂着表层习惯的元习惯后,第二天的罗盘帮你提炼和聚焦到最重要的元习惯,而第三天通过解释表层习惯和元习惯的区别和关系,帮你找到元习惯对应的表层习惯(难怪第三天一定要我们填写六大元习惯对应的表层习惯),第四天教你如何制定表层习惯养成计划,提出习惯养成三阶段(为了增加弹性、规避风险),第五天制定保障措施(进一步规避风险、立flag启动)。然后初阶营结束了,通过这些课你可以得到一个不错表层习惯养成计划。然后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你的习惯养成计划就失败了。还好你抢到了高阶营名额,结果你发现,原来老大正在那儿等着你呢!(老大你这个心机boy!)而且你不承认失败都不行,因为人老大可是第三天就失败了!(还因祸得福,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从初阶营到高阶营
其实初阶营和高阶营真正的区别只是阶段的不同,而不是我以为的表层习惯与元习惯的分别。初阶营解决的是习惯养成目标规划和计划制定阶段的问题,相当于一个规划阶段,而高阶营解决的是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问题,相当于一个实施阶段。规划阶段制定的再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生毕竟不是一个真空的实验室,总有理想状态在等着你。
如果是初阶营最核心的认识更新是元习惯与表层习惯的关系,那么高阶营最核心的认知更新就是刻意训练。可以说,整个训练营不是教你如何养成一个具体习惯的,而是教你习惯养成这一能力的训练方法,也就是说,一旦学会了,你养成习惯的能力就会提高,可以适用在任何(或者说一般)元习惯的养成上。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只要从刻意训练这一点出发,失败的意义就完全转变了,因为刻意训练是需要观察、记录、总结、改进的,之前学习惯养成时从来没有人强调过这一点,也没人强调过在习惯养成这一能力精进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总以为把习惯养成的过程变得越容易越好、越少出错越好,没见过出了错反而更开心、出了错反而更精进的!(老大你赢了)
高阶营第二天提供的工具其实相当重要,这张表格看似没多大纸没多少字,但它堪称刻意训练的精髓(核心工具)!首先,别以为一个习惯今天做了就成了,这是刻意训练,需要每天都观察、记录和总结!不但成功了要总结,失败了更要总结!失败了那更好了,因为中间的表格可是包含了情绪觉察工具和问题解决工具(当然这部分建议学专门的训练营应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你就有机会填了,而且从失败中收获来的经验往往更深刻。千万不要吝啬,复印个几十张备用。你会发现,越训练越刻意,越刻意训练效果越好,你对问题的觉察力、感知度都会大大提升,敢于挑战越来越难的习惯,从而把习惯养成真正变成提升个人能力的手段(而不仅仅用来养成一些习惯或克服一些习惯)。因为只停留在表层习惯是不够的,无系统地随意养成一些习惯效果也是有限的,可能会帮助你解决一些当下的问题,却不能真正对能力提升起到作用。
现在大家也知道答案了,海比特高阶营,就是元习惯的刻意训练营、习惯养成的刻意训练营、刻意训练的刻意训练营。第一天是帮你调整认知,从刻意训练的这个角度去理解习惯养成,而第二、第三天是给出刻意训练的工具、以及工具的详细使用说明。想明白这一点,再回头看看初阶和高阶,过滤掉无数的模型和道理,我看到的全是元习惯和刻意训练几个字。
给小伙伴们打个气
做作业的过程对我来说很辛苦,我相信也一定有小伙伴跟我一样落后了,我对第一次参加高阶营的同学们也说一句,既然是习惯养成刻意训练营,咱就不必追求第一次的目标是否合理、计划是否完美、填写是否正确,先开始再说,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养成哪个习惯,而是习惯养成本身;但我们的实践也绝不能停留在一次习惯养成的顺利上,持续地记录,不断地挑战,更多地尝试,把刻意训练作为刻意训练的对象;以终为始,不要停留在学会,而要着眼于成长,不能停留在表层习惯,要始终把元习惯(或者说元规范、元认知)的提升作为攻克的主要目标,用元习惯来统领表层习惯的培养,这样自己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Day1作业:
1、关于失败是怎么看的?
一般来说,大家心目中失败是负面的、消极的。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从技能养成的角度来看,失败反而是必须的、有用的、重要的。
案例1:我为了克服女儿对游泳的恐惧,跟她讲过自己小时候练习自行车上车技巧的故事。刚学完自行车那会儿,我很羡慕别人踩着一边脚蹬滑行一段距离脚一拐坐上车座的潇洒劲儿,发誓自己也要学会,而不是傻乎乎地坐在原地开始踩。可是由于害怕摔跤,我保守地把重心放在靠左的内侧,导致怎么也没法获得平衡,试了很久都学不会。直到我有一次把重心过于右偏,终于如自己害怕的那样摔倒了右边外侧,一屁股连人带车摔在了地上,就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掌握了平衡的技巧。平衡就在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的正中,而我之前过于谨慎地把重心放在内侧导致始终无法感觉它,反而是一次失败外偏倒地让我捕捉到了它。于是我意识到,失败能更快地让自己趋近成功。
案例2:周末的两日出游,吃尽苦头,疲劳不堪,连高阶训练营的作业都无法按期完成,心中充满了气愤、懊悔和不安。在补日回顾的时候,差点本子上又是写满了牢骚和不满。突然老大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过往是财富还是包袱,是由自己决定的。”因为没忍住发牢骚而引发别人不满,这件事一定要以“失败”的样子展现出来吗?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至少提醒了我人际交往中的雷区,即使是再亲近的亲朋好友,听到别人在自己面前抱怨她的家人,都会生气的。问我自己也不是这样吗?我自己可以随意地对老妈发脾气,可表妹也对我妈发脾气我就生气?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不要在别人在场时当面指责其家人,即便错在他方,也要忍住,实在无法沟通,找一个好的借口避开。我很快完成了对自己思维的编程,感觉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又提升了一步。
于是我找到了一条对应积极主动的表层习惯,每天在回顾中记录的自己的收获,特别是那些由失败得来的收获!
- 案例3:今天在转弯回家的路上,小区门口附近有一条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车道,不止一次看到有车碰擦、自己在右转时也险些没有注意左侧闯红灯插入的非机动车,于是我今天转弯特别小心,左顾右盼,果不其然看见左侧一辆助动车飞快驶来,为了赶在它之前转弯,我使劲一转,好了嘛,转到了非机动车道上了,还好离小区门口就100米的距离,但确确实实违了规,惹行人瞩目。我心中十分沮丧,驾龄9年的老司机居然犯这么傻的错误,但我知道懊悔和内疚非常影响心情和注意力,我立马对自己进行了分析。告诉自己非常幸运,非机动车道够宽、也没有行人、车或者其他阻碍,告诉自己没有发生大的后果,让自己平复下来,然后总结出一条经验:正是因为担心撞上非机动车而盯住非机动车,正是因为盯住非机动车才错走了非机动车道,盯住错误,犯错误的几率也越大,要想走正确的路,要盯住正确的目标。
2、 最应该养成的元习惯是什么?
我最应该养成的元习惯是“积极主动”。
说实话,就这个答案让我困惑了较多时间。永澄老大在初阶训练营上提到过元习惯,但对元习惯是哪些?哪些属于元习惯?并没有做太多的说明,现在梳理出元习惯大概有这些:
1、个人成长的六大元规范: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本质导向
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综合统效、不断成长
3、老大在初阶训练营提到的其他元习惯:感恩、持续成长、精进
4、自己想到的:自律自省(对内设立边界,精简欲望)、极简主义(控制对外物的追求)、价值导向(做有意义的事,注重价值积累)、有效沟通(以有效性为出发而不是个人情绪为出发进行沟通)
纠结选哪个元习惯作为养成目标想了半天,发现自己在浪费时间,老大不是说元习惯和表层习惯是多对多嘛?这些元习惯本来反映地就是底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琢磨、试错,我要追求绝对正确做什么?此外表层习惯与元习惯的对应关系何必做到严丝合缝?谁说一次只能要成一个表层习惯?我可以并行多个,在尝试中体会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3、 书写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一大认知调整:
重新理解了习惯。习惯养成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的方法达成的,需要分解、反复和总结,试错是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新回路的建立:
失败→ 自我评价低→ 放弃;变成:失败→ 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获得经验、避开雷区
一次思维编程:
思维编程真的很有用,孔子说“不二过”,同一个地方不要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但真的做到往往很难。一旦某类问题反复发生,说明自己某方面的思维模式出了问题,比如某一状态(疲劳)或某一类场景(嘈杂)特别容易触发大脑的一些自动反应(耐受力变低、容易失控),如这时为了提前防范风险,就要在理性状态下对思维进行重新编程改造,打断原有的自动播放循环,建立新的回路。如我有点恋物,很爱惜东西(特别是新的、整齐、美丽的东西),所以如果谁在我面前不爱惜(我爱惜的)物品,我就很心疼,变得特别mean,嘴变得特别欠,忍不住要挖苦或批评别人。后来我想了个好办法,虽然我恋物,但我不心疼钱,所以一旦发现有人不爱惜东西,我就在心里把这件物品的价值换成钱,告诉自己不就是X块钱的东西么?真的喜欢下次再买个百儿八十件的。这样一想果然平复多了。现在已经编程了“失败即收获”的理念,在每日回顾中要求自己把当天的收获写下来,特别是那些从失败中获得的经历提炼成所得,从失败中学习。
一个高能方法论:
第一天听完课我信心满满地准备要写回顾和修改习惯目标,结果老大过来问我上课的感受。我说,没想到失败居然是财宝,这么多年我都白瞎了这么多钱!老大立马推荐我去上问题管理训练营。我进去才发现,这棵我居然听过一次,但那一次没记笔记所以听了也白听!于是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重新学习了一遍,这才发现自己错过的东西太多了……比如COACH状态、改变妄念执念的排毒润肤霜PDRFS、基于身份的价值冲突和未完成的情绪体验(不愿长大的小我)、人类行为本质模型甜面包热汤TMBRT、问题解决的五大元信念BTAFE、问题处理的PKS模型、以及信念的金句,每一个都太厉害了,用了一天的时间也只做到了知道而非理解、应用。
Day2作业:
1. 最应该养成的元习惯及其对应的表层习惯?
首先思考了一下表层习惯与元习惯的对应关系
- 积极主动
- 在生气前数:一、二、三
- 念起即觉:不抱怨、不自怜、不刻薄
- 填写每日收获,把失败的经历用收获的方式写出来
- 尝试接受超出一点能力的挑战
- 承担责任,做组织者和发起人
- 开放心态,接纳新朋友,不回避、不讨好
- 刻意训练
- 在习惯养成领域不断试错、反复训练、观察、记录和总结
- 制作思维编程清单
- 每日填写习惯养成表格
- 作品声音
- 及时复盘
- 定期输出
- 利他主义
- 问问题前,先自己寻找答案
- 为别人提供服务
- 同侪力量
- 珍惜社群提供资源,参加社会化学习
- 针对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小伙伴结成对子互相鼓励、监督
- 本质导向
- 在开始一件比较为难的事情前,先思考清楚意义,不要在半路上抱怨
- 看书要抽象模型
- 在开始和结束时,各问一个问题
- 自律
- 日省吾身
- 把事情做完
- 立即去做
- 放弃执念、放下纠结
- 分心物品锁抽屉
- 在放弃前,再坚持5分钟
本来给自己定了6条表层习惯对应“积极主动”的元习惯
- 不抱怨、不自怜、不刻薄
- 把事情做完
- 每日三问:接下去要做什么
- 发怒前数:1、2、3
- 立刻去做
- 填写每日收获
后来发现有部分不属于表层习惯难以养成,另外习惯太多超出自己注意力,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于是决定把范围缩小到3个以内
目前的表层习惯是:
- 每日三问:what's next(提升自己对时间的感知,用“然后呢”,赶快规划下一个时段,打断自己发呆的过程)
- 填写每日收获(特别是从失败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 举哑铃4x8个(打断自己开小差的回路,激活身体能量)
2. 尝试填写习惯养成强化表格
3. 书写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一张表实现觉察情绪、分析问题、刻意训练
由于我的作业是后面补的,第2天的内容已经有点模糊了,当我翻看笔记时,有点惊讶,第二天的内容这么少?好像老大就讲了一个案例,然后介绍了一个表格,就结束了?再去看课件也是一样,立刻陷入了慌乱,当天的感受写不出来了!大脑里的声音立刻走马灯一样的忙碌起来,告诉自己这次的海比特高阶训练营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完全是个失败……无数的疑问冒了出来:为什么学了高阶营还是学不会养成习惯?我明明有自己要养成的习惯,为什么要去养成什么元习惯?我这次训练营的收获到底是什么?……
还好在一阵慌乱过后,我选择了听一次课程回访,虽然其间多次网络中断,但我终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老大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这张表格是每天要填的!
因为“别看那是失败,但那是一份包装不同的礼物”几个字印得太大,我理所当然地把这张表格当作了觉察情绪、分析问题的工具,根本忘了,这张表其实是一个刻意训练的工具啊!原来这张表格,不是仅仅在失败的时候填写的,而是不管成败都要填写,成功,就写收获,失败,分析原因、写对策、填写经验!这是一张集成了情绪觉察工具(分身术)、问题解决模型(PKS)和刻意训练(特别是帮助把失败转化成经验)的强大工具啊!老大不是说了吗?工具简单,并不是它背后的道理就简单,反而正是化繁为简、直至核心的精心设计啊!
我突然想起了,刻意训练的六个要素:
- 精细分解
- 明确目标
- 放慢速度
- 重复训练
- 拒绝自动完成
- 强化反馈
要强化反馈啊强化反馈(敲黑板)不能自动完成啊有木有(再次敲黑板)
以往我养成习惯的方式都是这样的,设定一个目标(工作日每天中午运动15分钟+,一周3次+),设定一个触发器(午饭后到12:15之间换好跑鞋衣服带好耳机折叠瑜伽垫上楼),设定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不想锻炼就边看剧边踩15分钟椭圆机,能量高就加上15分钟垫上动作),然后就完了,每天最多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今天有没有运动,不会花太多时间。
但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以前做的,都是让习惯养成变得简单,让自己更容易成功,可是这样会带来2个问题:1、只做容易的事,逃避困难的习惯,无法把习惯养成作为个人提升的基础工具;2、不总结,不管失败或成功都没留下任何经验,习惯养成的能力停留在原地。这样看来,原来我最应该养成的习惯是刻意训练才对啊!
这也改变了我的一个思维习惯,之前一直很困惑,刻意训练是元规范没错,可刻意训练怎么是元习惯呢?刻意训练怎么能养成呢?现在我戴上了“刻意训练”这幅眼镜,居然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原来有很多事不是越容易越好的,有些事情就是该多花时间,慢慢来,很当一回事的去做,每天记录总结虽然很费时间,但是感知问题的灵敏度也提高了,高阶训练营最重要的原来不是养成哪个习惯,而是对习惯养成的刻意训练啊!知道了真相的我内牛满面!老大你心机太深了!
Day3作业:
1. 用TMBRT模型分析一次自己的失败
甜面包热汤模型是人类行为本质模型,也就是说,当观察到一个特定行为(特别是不同寻常的行为)时,往往可以套用这个模型,来接解释为何该行为发生背后的动机、原因,其中动机、触发器灵敏度都是不可察觉的,触发器是难以或不可察觉的,规避此类行为(或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加强此类行为的持续发生。
- 一个啰嗦的案例:
- 某个周末带女儿去永和大王吃午饭,买完2碗鸡排饭以后,收银的小伙子给我两张半价的优惠券,我这才想起钱包里已经有一张半价优惠券了,应该拿出来用的,于是立马我拿出来问可以用吗?收银的小伙子估计经历尚浅,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办,这时边上目睹一切的另一个资深收银员和他交换了一个眼神,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不能用,让我下次再用。这个动作激怒了我,因为她没有表现出一点抱歉或不好意思的样子,而是直截了当地告知,没有一句解释(我之前来吃饭的时候观察过这个收银员,她手脚很麻利,较有经验,缺点是态度不太好)。《影响力》上说,你请求或拒绝别人时,如果带一句解释(哪怕是“能不能让我先排队因为我希望先排队”这种没有意义的解释)别人接受度就会高一点,而这个女收银员的态度是完全不给面子当面驳回,我感到自己不受尊重,火气立马上来了,对着两张半价优惠券我直接说不要了。等第一份餐上来后,我还没消气,我就让女儿自己端去座位上吃,我问女儿,你能端得动吗?(其实餐盘蛮重的)女儿说,我能!结果,如我所料,这个毛毛躁躁的家伙还没走到桌边,啪一杯芒果汁就摔了。等我端了自己的一份回到座位时,女儿心疼芒果汁已经快要哭出来了,可我实在不愿再回到柜台去面对那个收银员,就拿出一张十元让女儿自己再去买一杯。胆小的女儿还不会自己买东西,在原地坐了半天,带着哭腔问我,妈妈我应该怎么说呀?我说,就说,我要买一杯芒果汁。女儿在心里打气了半天,才鼓起勇气去柜台买。我听到收银员看到怯生生的女儿感到好笑,主动问她要买什么,她终于自己把芒果汁买回来了,连找的零钱都不要,就开心地回来了,最后还是收银员叫她回去拿零钱。期间也有打扫的阿姨过来擦洗撒在地上的果汁,而我气尚未消,也没有对打扫的阿姨表达一句歉意。一次生气带来的后果是:损失半价打折券2张;当众对收银员发怒;沉浸在愤怒里,迁怒于女儿,给女儿设置困难的任务,故意不去照顾女儿的情绪;给餐厅造成了打扫的麻烦;多花了5块钱买果汁;以及至今难消的对女儿的悔恨和内疚。
- TMBRT分析
- Trigger:感觉收银员态度不好,不被尊重,被不加解释地当面回绝
- Motive:我认为自己的身份是高于收银员的,理应得到尊重(不论是从顾客的角度、人与人交往的角度、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一种优越感,对被当面拒绝感觉非常没面子)
- Behavior:用当场拒收两张半价券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并让女儿自己端餐盘导致饮料泼撒;冷漠地忽视女儿的需求和情绪
- Reward:我有钱我任性;事情如我所料地朝糟糕的方向发展
- Trigger's Sensitive:我虽然报复了,但也伤及女儿,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带来了持久的伤痛
以为自己在情绪觉察和控制上已经有所提升了,但发现自己仍有不少被突然激怒的情况,以往我从不悔过,但女儿大了之后,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负面情绪给女儿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只要一生气,立马就把(坚果的)壳关上、把自己关闭保护和屏蔽起来,变得非常冷漠无情严苛刻薄,最容易伤及女儿。看来分身术训练营我一定要空杯,把自己当小白,好好学习,不能再让女儿受伤害了。
2. 书写课程感受、收获
老大说,问题的常见来源,包括情绪、信念、能力等,我很赞同。问题的出现往往反应在情绪或行为上,而折射出的是内在信念的缺失(或错误)或者能力的不足。情绪可以通过觉察来平复、通过分析找出内在原因;行为可以通过TMBRT模型来找出动机、通过思维编程来打断回路、信念可以调整或增强;能力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培养。
风险库|这都是未来更好的自己
风险:陷入mind wandering状态
假如我要做到:问自己What's next?出去走一圈、练习若干组哑铃打断发呆过程
就可以防范:久坐、午后常常出现精力无法集中情况
就可以变得:完成任务,不拖延
风险:启动StartUp流程失败,上午高效时段没有好好利用
假如我要做到:7点三刻前出门,提前到单位,获得缓冲时间
就可以防范:因晚到导致的焦虑
就可以变得:高效时段保持高效状态,不加班的生活真幸福
风险:15天后没有监督想放弃
假如我要做到:请队员监督
就可以防范:偷懒,忘记初心
就可以变得:成为一个持续精进的刻意训练者
风险:想要玩模拟人生,想照顾模拟小人怎么办?
假如我要做到:调一个10分钟的闹钟
就可以防范:无节制的浪费时间,或者不让自己玩导致对抗
就可以变得:我既能照顾好小人,也能做回专心的自己
关于风险库和问题库我的设想是,在wunderlist中记录常见的风险和思维编程公式;在刻意训练登记表中积累问题,在每次一轮习惯养成训练结束后进行分类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