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个问题:“你手机中除了微信以外占用时间最多的是哪个APP?”再来开始今天的话题。
从十二年前毕业到现在,正好经历了国内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变化。
第一阶段,2005到2010年。这个阶段所有的知识被人们吸收、使用,知识变成一个媒体,最强势的媒介是门户,最核心要素就是流量,搜狐、新浪、网易是典型代表。到今天新浪只剩下微博,网易变成了一个靠严选卖东西的,搜狐已经被张朝阳玩的连邮箱都没人用了。
第二阶段,2010到2016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崛起,所有的知识和内容开始变成介质,人们可以通过内容的方式去与一个或者一群同属性的人进行连接。微信的公众号和自媒体开始大行其道。
第三阶段,2016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知识付费,付费的背后是知识和内容从一开始的媒体变成介质,再变成如今的商品或者服务。
目前知识付费领域按内容来源分为两类:分别是提供专业生产的“PGC”和用户生产的“UGC”。其中专业生产以“得到”、“喜马拉雅”为典型代表,平台参与内容策划、制作和把关。用户生产内容则以“分答”、“简书”等平台为典型代表,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变现。如果按照各平台的初始知识展现形式则可将内容平台分为课程专栏类、直播类、问答类和线下约见类等。接下来,主要谈一下我自己用过、了解过的几个主流知识付费平台(产品)的认识:
“得到”: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发展而来,顺利继承了罗辑思维公众号的海量粉丝,目前用户数已经近600万。以“和你一起终身学习”为口号,199元/年的付费课程一共30个,以结构化的音频加文字内容为主,具有精品化的特征。其中,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李笑来的《通往财富的自由之路》付费用户数均过了10万;而免费的《罗辑思维》、《李翔商业内参》和5元/本的《每天听本书》则拥有更海量的用户。得到,是占用我手机时间第二长的APP。
“喜马拉雅FM”: 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用户规模为3.3亿,平均每天有9000万次播放。于16年6月推出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正式进入知识付费领域。目前有马东、吴晓波、华少、乐嘉等2000位知识网红和超过1万节付费课程,涵盖商业、外语、亲子、情感、有声书等16个类目。价格上覆盖0. 1 元到 199 元,属于全品类覆盖。但因为其内容太多,像我这种选择困难症反倒用的不多。
“知乎”:拥有8500万用户,付费产品包括知乎Live、值乎及知乎书店。知乎Live是实时问答互动类核心产品。答主可以创建一个Live,它会出现在关注者的信息流中,用户点击并支付票价(由答主设定)后,就能进入到沟通群内,可通过语音分享专业有趣的信息。这种LIVE视频有空的时候会在网盘上看一看。
“分答”:公司两款付费产品分别是“分答”和“在行”。“分答”是由周国平、王思聪、章子怡这类的明星名人等用户在分答上介绍自己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1元到500元间,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提问,回答必须是60秒内的语音,其他人可以付费1元“偷听”,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5元。个人认为回答随意性较强且不系统,所以没怎么用过。“在行”是用户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通过线下一对一面谈咨询,获得各领域行家针对性指点,兼有线下社交元素。价格一般较高,完全没用过。
“樊登读书会”:由央视前主持人樊登创办,用几十分种的音频来解读一本书的精华。现在会员人数突破180万,线下已有15个省级分会,198个市级分会。一年365元的会员费听50本书,号称要帮助3亿中国人养成阅读的习惯。个人比较喜欢樊登的讲书风格,比“得到”每天听本书里的更幽默和生活化。
“混沌大学”:是由李善友教授创办以线下大课+线上视频为主的学习平台,原名“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后又改名为“混沌研习社”。其中每周由各个领域的如王小川、傅盛、俞敏洪、周鸿祎这种CEO咖位的就运营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等内容分享。只是价格十分不友善,1000元/年。还好我有免费的视频可以看。其他的诸如荔枝微课、豆瓣、36氪、插座、千聊以及正在用的这个“饭团”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有人说像罗胖这种奸商卖的并不是什么知识服务,而是卖药和工具——卖治疗知识焦虑的药和朋友圈装逼的工具。不管知识付费和碎片化学习接下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反正这两年我吃这药效果还可以。另外,你也可以和我一样留心观察下:在公交车上、饭堂里、职场休息区里……女生拿着手机主要刷的三个内容一般是朋友圈、购物网站和电视剧;男生的手机基本是朋友圈、小说和游戏,那么你也就不焦虑了。
最后,读书不能改变命运,除非变成知识;知识不能改变命运,除非变成行动;行动不能改变命运,除非变成结果;结果也不能改变命运,除非……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