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乡下,左邻右舍借东西是家常便饭。从针头线脑到家伙器什,无有不借。人们最急义,最海气的一句话就是“没啥到家拿去”。
我清楚的记得从大姨家借来的一个压抿节的铁床子,到了中午我们一个胡同里的几家挨着使。这家用着,那家的小孩在这等着搬,好不热闹。
我十二三岁学担水,借的就是邻居家的小竹扁担,可是不知是我用劲儿不巧还是咋的,快晃悠到家时,扁担竟拦腰折断。母亲要赔,邻居高低不让,最终不了了之。
父亲去世后,本家的二大爷对娘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使牛的话,吭一声”。母亲嘴里答应着,每每感激涕零,却几乎没借过。牛在乡下可是个大劳力,母亲说人家有这句话就暖人心。
97年我考上学要交巨额的学费,姨夫直接拿8000块钱骑摩托车送到家里,解了燃眉之急。母亲每每说,小姨和姨夫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所以有钱了就赶紧还给人家。
母亲说,人家急义在先,还钱就因赶紧,彼此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平常莫随便借钱,量体裁衣,看锅吃饭,这点道理要记着。
上学后,难免和同学有小钱上的来往。大多数是说话算数的,可真有借了装忘还的人。后来,宿舍的人发现,她对厉害角色往往第一时间还钱,我们才无声了悟,这样的角色尽量远点,吃点小亏就算了。
上班后还上学债,结婚后再还家里的结婚债,再后来贷款买房,生病养孩子,再不方便,我们也没向外人张过口。大概因为我们的生活在标准线以下,和我们来往的,找我们开口的也很少。
最近两年,弟弟盖房子,妹妹买房子都来借过钱,可是都是一有钱就立刻还了。这是我家的传统和规矩。
还有个长辈想借我们的房产证做抵押,(我们还在还房贷)我拒绝了,却还要看脸色。后来他们借了很多亲戚的钱(包括我们的),却不张口还。有人去要,却也是白般抵赖。又没立字据,我们也是无语。还有位同事借了我们点钱,后来迟迟不还,去要,颜色就有点不悦了。
今天有个从来没有经济来往的同学,要买第二套房来借钱,我委婉拒绝了。一挂电话,我就能想象她在电话那头的样子,可我真的也有许多苦衷。
妈妈说,亲兄弟明算账。如果至亲们都不随便来沾你的便宜,别人凭用道德绑架你呢?
我常想,银行的钱很多,人们却不愿借,无非是怕付利息,怕不还违法。可一旦到了个人,就尽量借,熟的不熟的,大事小事,就借遍所有的口袋。沾了便宜,还长了自己的威风。看,我多能。这,恐怕就是我们这些不会变通的人嫉妒和害怕的根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