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逛书店,无意间看到Susan Kuang的《斜杠青年》,于是驻足翻看,用了半个小时浏览了一遍。
回家途中,搜索了“斜杠青年”的出处,这个称呼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提出的。大体意思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单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顾问/讲师/自媒体人等。
这个概念之所以能这么流行,人人都想想当斜杠,甚至你如果没有一两个非主业的斜杠头衔都不好意思跟别人介绍自己。 是因为“斜杠”满足了我们心底的诉求:我们不再被一家公司绑架,所以不爽就可以炒老板鱿鱼;我们不再从事单一工作,所以人生不再那么无聊;我们不再朝九晚五,所以自由度大大提升;我们不再纠结爱好跟事业,因为终于可以兼顾。 但是,“斜杠青年”真的这么好当吗?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我喜欢画画,我便有了业余画家的斜杠,我喜欢摄影,我便有了摄影师的斜杠。其实这在我看来只能说是一种自我满足,而并非斜杠。 根据Marci的本意,斜杠的标准应该是“拥有2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识的技能优势”。 接地气的解释就是:你至少要拥有2个可以给你带来赚钱能力的技能,但并不代表你一定要靠它来生存,而是你的第二项技能要能达到别人愿意付费的程度。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他是一位日企公司的项目经理,同时他也是一为职业生涯规划师,平时接一些职业生涯咨询的活,而且网上也卖过自己的摄影作品。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斜杠青年或者中年”。 我认为,成为斜杠青年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浓厚的非主业兴趣,也就是说你“斜杠”后面的称谓是由你的爱好决定的,比如:摄影师的斜杠称谓,是由你对摄影的热爱,平时利用周末时间拍照练习,参加培训班,通过一年半载的努力,最终有一天有人愿意付费购买你的作品,或者请你去接拍摄业务。。。
Marci将斜杠青年模式或者多重职业模式分成了以下几类:(以下部分内容引用与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
1、稳定工作+兴趣爱好组合
就像是摄影师的例子,可能他之前只是个工程师,每月工资是固定的收入。但是摄影这个兴趣爱好让他有了第二份收入来源。
2、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平衡,例如:艺术顾问+健身教练。
3、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Marci自己的斜杠模式。这四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工作。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斜杠青年呢?
其实,我觉得这取决于两点:
1、如果你是某个垂直领域的研究者,或者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可能在自己的领域精力已经不够用了,那么我首先建议还是先专注于当前领域,等遇到瓶颈或者已经在该领域取得很好的成绩时,再考虑尝试斜杠模式。
2、本身自己都还没有做好主业,生存都成问题的人,千万不要妄想通过斜杠来实现圆满的人生,不要把斜杠当成你可以放弃主业的借口,那样你只能适得其反。
结语
今天我们讲了“斜杠青年”的出处源头,“斜杠青年”的必备技能要求以及多种斜杠的组合方式,最后说了是否能成为斜杠青年的2个关键点。
那么
你是个斜杠青年吗?
你想好未来你的斜杠称谓了吗?
多重职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