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老巫
|| 每天絮絮叨叨,坚持日更, 第146篇
|| 跟着课文学写作003
1、
我相信,很多简友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今天,我们再次温习这篇文章,跟着朱自清先生来领略春的魅力,品尝春天的味道,学习“画面感”的描写技法。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势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这篇文章,中间主体部分,描写了四幅图,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草、花、风、雨,这四个意象,实在是太普通了。但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特别,所描绘出的画面,让人欣喜不已:春天是如此的美丽!
本文重点从“画面感”这个角度来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技法。
2、
作者是怎样描写春草的?
在春草图这段里,重点是写“所见的”。见到了什么?见到了草从土里钻出来。
草从土里钻出来,都被我们看见了,太神奇了。这是作者的眼力老好,犹如给眼睛装了一台高清摄影机,对着小草记录,再用慢镜头回放。小草努力钻出的样子,尽收眼底,养眼也。这样的“慢动作”,也只要朱自清先生想得出来,不亏是清华才子。
慢下来的动作,我们看得更仔细,然后从容来写,还能不具体?
面对一个静物,居然可以用“慢镜头”的技法来描写。产生的“画面感”,是这样的有视觉冲击力。
3、
在春里,你目不暇接:有红的花,有粉的花,有白的花……。还有赶热闹的小蜜蜂。那花儿的甜味,让人陶醉。抓住闲暇时间,走出室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里,和花儿亲密拥吻。闭上眼,就是一幅幅养眼、养心的春花图。
你看春天里的花儿,就是不一样:互不相让,争相恐后的绽放美丽,生怕落后了。作者让这些尤物有了灵气。这个灵气,来自拟人手法和比喻的巧妙运用。美丽的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写静物,善用拟人和比喻,具体生动的文字从你的键盘滚滚而出,如滔滔江水到东海。看似信笔写就,实则是刻意为之。
4、
春风不能被眼睛所见,只有靠触觉去感受它。春风,是最任性的:想来就来,说走就走。
守住一个冬天的寂寞,鸟儿终于等来了春天,得好好的展示下漂亮的羽毛和动人的嗓音。在春天里,也出来呼朋引伴,卖弄喉咙,跟“春风”应和着,对对山歌,调调情,是那样的惹人爱。
春风,有了鸟儿的应和是那样的“具体”。鸟儿和春风的组合,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风儿的“温情脉脉”,让人心生爱怜。
一个不具体的风,我们去抓一个具体的鸟儿来“陪陪”它。结果呢?那个不“具体的”风,就具体了,有了画面感。
画面感的秘密:遇上不可捉摸的东西,用“具体的”东西黏上它,无论怎样写,都是一副如意的画面。
5、
自古作家诗人多爱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三月的雨,是那样的密,那样的细。作家笔下的雨,是那样的多彩多姿,灵气飞扬,让人爱恋。
在春雨图里,除了用拟人、比喻的修辞之外,还使用了摄像中的技术:推、拉、摇、移。场景的无缝切换,一幅一幅图画展现于眼前:屋顶的薄烟、发亮的树叶、娇嫩的小草、黄晕的灯光、撑伞行走的人、田野里劳作的农民……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展示了江南雨的胜景。这样的春雨,没有烦恼,心生浓浓的诗意。
文字描绘和摄像,在画面感上是相通的。写作的秘密:用好“推、拉、摇、移”之技术,写出画面感,你也能做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