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想,上一次动笔是在两年前,翻看了下空间日志,最后一篇发布于2015年8月4日。那个时候,大家还只是在空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实,也一直在写,2周前刚写了,只是两者截然不同,前者是记录心情,后者是无论你有没有心情都必须写,毕竟要养活自己嘛。
为什么开始写?
是的,粗暴点来讲写稿占据了我目前工作的绝大部分,当然这并不能与写文章牛逼划等号(这个绝对不能让我领导看到.....哈哈哈),讲真,自己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这么久没有动笔,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懒,下班后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想葛优躺。不过只有领导安排的任务还是会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做(嗯,我爱工作,工作使我快乐.....)。另一方面,当以前闲暇时的爱好变成工作就会有点犯怵,不愿提笔敲键盘。可能是被上班时写稿、改稿、校对错别字耗费了心力,也可能是我对文字的热爱还不够深。
无论怎样,现在又动笔了。正经说,划个重点,工作两年了,算是给自己的纪念与总结。也许是怕时光冲刷地太快,不留下什么,就会遗忘。
毕业后第一年
第一次离家的火车票,保留过。
我忘了2015年几月份去的上海,好像是8月份?那张从家到上海的火车票,前2天好像被我扔了,车票太多不记得扔了哪张。总之,保留过。
第一眼的上海,记忆犹新
我还记得刚出地铁站时,公司的大厦以及人来人往的街头,那一刻心里的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来了。“这就是上海啊,嗯,我真的来上海了,我要在这里工作了诶。”当时觉得这个地方跟我想象得好像不太一样。
大上海这种纸醉金迷的地方,不应该街上走的每个人都是很有钱的那种么,怎么能是眼前这些肉眼凡胎。不应该是一尘不染的街道么,怎么也有脏兮兮的角落。当年也是真没出去过,大学也是在家里上的,嗯,就是没见过世面。
来之前想象中的上海,仅仅只是在陆家嘴最繁华地段写字楼上班的场景,哪里知道人生百态,众生疾苦。
一年,住了3个地方,搬了4次家
第一件头疼的事,是找住的地方。一年里,不记得看过多少次房子,住了3个地方,搬了4次家。
在找到房子之前,公司可以报销住旅馆的费用,虽然公司没限定住多少天,我也比较自觉地就住了3个晚上,匆忙地定了一室一厅的房子,算比较偏的郊区,房租2500元,和同校的姑娘合租,离地铁站有点远,上班得花40分钟。
搬家当天,由于和老板顺路,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蹭车,我俩真挺不好意思的。我没来得及买被子,虽然是夏天,但那几天上海刚好下雨,晚上有些湿冷。“没有被子怎么行呢,应该先买好的嘛。”“没事,我想着到附近超市去买就好啦。”他送我们已经挺感谢了,没想到老板坚持带我们去吃了晚饭,还开车转了一圈找附近的超市。他惦记着我没有被子的事儿,到超市第一件事儿就问服务员有没有被子卖,挑了基本生活用品,还都帮我俩付了钱。嗯,心里默默念叨着中国好老板呐。
当时真的,感动的不要不要的,毕竟第一次远离家,在陌生环境安定下来总有一丝丝心酸,这时候有人关照的感觉真的太暖心!即便是现在想起来,也很感激那个雨天老板忙这忙那的身影。
因为住房确实太远,两个人合租作息习惯也不一样,住了没多久,都决定要换房子。我搬到了离大学旁边的小区单间1600元(水电网费算上要1800元/月),一套房隔断出了4个房间,所以4户人家,基本无公共区域,我住的算唯一未隔断的主卧。其中有一家3口,挤在一个狭长的小房间里,儿子年纪比我还大,我也很震惊,他们怎么住的,也对当下的人们为了房子牺牲了太多的现状唏嘘不已。
8月份毕业季房源紧张,看着周围方便很多,朝南有个飘窗,就租下了。但是房东很坑,嗯,职业二房东一般都是钻到钱眼里。住得很憋屈费用也不低,所以又换房子了。
这一次真的是自己在网站上自己去看了很多房子,下班后大晚上一个人到处跑。现在自己想想当时也是心大啊。当晚十点多看了最后一家后,终于住下了,房东人很好,直到离开上海,才搬了第4次家。
也许,租房,或多或少都参杂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的心酸。
从工作汇报里感受到了什么叫工作压力
就像大多数人都没有预料自己第一份工作会在什么行业做什么一样,我也没想过自己会去做公关,额,这个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有个从业公关十多年的姐姐说这么多年一直只敢跟妈妈说自己是做广告的,哈哈哈,其实两者还是非常不同。
职场菜鸟上线了,一张白纸,完全不了解企业是什么样子,更不懂品牌公关要怎么做。第一次接触工作内容的是写微信长图文案,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怎么写,第一稿交过去后被一通电话嫌弃了,沟通后get到点了,就顺畅了。然后接触舆情监测、策划方案、新闻稿撰写、媒体沟通、发布会、与对接客户等等环节。其中最让我头疼的一项是与客户对接。
因为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笔头表达会让我觉得更顺畅些,但口头表达一直是欠了债的,上学时不举手发言拒绝了锻炼机会,然后,出来混迟早总是要还的。我本身胆子也不大,在外人面前属于安静的人,甚至腼腆,说话会脸红心跳结巴,而且谨慎,怕犯错。所以,一开始在客户群里,怕说错话,干脆就不说。即使说,也是反复斟酌觉得没问题再说,然后就被领导揪出问题了,作为项目对接人,必须要接话,不能害怕犯错,人家又不会吃了我,怕啥,况且还有他们在。
最要命的不是微信对话,是后来每个月一次与客户面对面的工作汇报。每个月底都需要自己去一趟客户公司,汇报本月工作总结、下月工作计划等等,开始领导会一起去,后来要自己去。
本次工作陈述都很紧张,出汗、脸红症状、结巴、心跳加速症状都有,最尴尬的是客户提问,而且是对行业最新动态的见解。首先,我连听都没听过这个事儿,怎么回答?其次,即便听过,有什么看法?平常若没有深厚的功力,现场只会头脑一片空白。真是想挖地三尺钻进去......恨自己无能焉!尽管每次汇报前都会在家演练到口干舌燥,尽管反复斟酌ppt,甚至去背一些表述,可十多年的债不是一朝一夕能还清的。
其实,演讲能力是这行最基本的素养,在很多行业工种里这都是非常加分的。到现在,这还是我的弱项,但已经有意识地去提高这项技能,也多找机会给自己锻炼。
其次,回答不出客户的问题,根源是平常下的功夫不足,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专业的人都会时刻关注所在的行业,了解最新动态,分析影响,从而为更好的决策埋下伏笔。客户要的是非常专业的咨询建议,他们本已是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你要给他们提供建议,自身的积累沉淀是绝对要的,而且尽可能地汲取更多,特别是对你从未接触的新行业,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到。毕竟,人家花钱是请你来解决问题的。这一行,适应能力、理解力、洞察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都很重要。
这大概是目前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
基本的品牌运营,我目前浅显地理解是把公司的利好信息,以尽可能广泛、尽可能快速、尽可能有效地传递给用户,不好的信息尽可能过滤掉或弱化影响,前者是主动传播,后者是危机应对。
1)广泛:利用好接触用户的渠道,让更多人知道
2)快速:把握各个节点,讲究有时效性
3)有效:准确地将对的信息,传递给对的用户
其中牵涉到很多方式方法,哪些人是我的用户?他们在哪里?通过什么渠道找到他们,怎么进行渠道最优的组合?哪些信息才是亮点,用户喜欢什么?怎么包装信息?怎么触动到他?怎么弱化不好的影响?所有的一切都为了以最高效的方式让用户看到我想传递的信息,并且影响他,达到我的目的。
想问题算比较容易,怎么很好地解决很难。特别是在这花花世界,亿万人群,亿万种喜好,亿万种途径,亿万种表达方式....哪一种会是最有效的?共性是什么?考验洞察力、考验理解能力、考验分析判断、考验反应力、考验沟通能力、考验走心程度....这大概是目前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
归根结底,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活,围绕着社会生活,提炼出喜闻乐见的东西,撩动那群人,影响那群人。具体的做法 ,比如写文案,做策划,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有惊艳的作品。要修炼的还很多...
做不到爱哪行干哪行,那就干哪行爱哪行吧....
心态、毅力很重要,决定了你是否能把工作和生活过得如鱼得水。我是那种能时不时清醒地认识到很多问题,但大部分时候还是糊涂地就过了的人。但还是要说一句真理,只有要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第一年,总结一下:
长见识了,发现世界很辽阔。
遇上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真的比我优秀还比我努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不用让周围的人都喜欢你,自己心安就好。
保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第二年,换城市,换工作
第二年,是飞快的一年,这种感觉与第一年恰恰相反。
为什么?
可能这一年无能为力之感更多。只记得在细枝末节里揪得比较痛苦,而在大局上,没有领略到原本以为的风景。因为大家都是在攀登赶路的人,也没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风景。但,其实如何学习还是自己的事。
这一年,我越来越欣赏客观的人,那些掌握了话语权但不以主观好恶去判断决策的人,太难能可贵;也越来越欣赏,那些三四十岁了但能有二十岁的心态,永远跟上时代节奏,活到老学到老,开心到老的人,人格魅力是无敌的。还有,无论在何时何地,自己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我们无法左右环境,但能掌控自己。
第二年的总结相当草率,因为能让我想起的片段,皆乏善可陈。这真的是个问题。也许最大的收获在于增强与人沟通,以及了解甲方运作流程,企业的发展模式。
我们每天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最害怕的是学别人,迷失自己。管得住自己的欲望,可能是社会让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毕业后,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生活状态太重要了。薪水、房子、车子、结婚生子,开始要面对成人的世界。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太多,完全靠自己打拼,生活的压力会让自己迷茫,但路还是要继续。无论在何处何地,锻炼身体、学习和提升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把焦虑的时间抽出来去跑步健身,把刷手机无聊的时间让给打扫房间、看个电影、翻翻书、写写文,保持思考,应该未来一切都会变好吧,心情也会更好。
不知道毕业2年的你,是什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