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昨天回到家对我说:“爸爸,老师要求我们做一个PPT,介绍自己的故乡,你来帮我一起做吧!”
我略微犹豫。故乡?到底哪一个才算?
按照传统习俗,故乡当然就是自己祖籍。然而,合浦对我来说却是个陌生之地。长这么大,总共加起来也就去过不到五次。那里虽然有我的一众亲戚,但我却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语言的隔膜让我对故乡这个概念越发地疏离,没有亲近感。
如果按照出生地西宁来说,似乎又不大对。因为兄弟姐妹中,就我一个出生于那里。所以,也不能算是故乡。
如今,我生活在花城广州,宝贝女儿也诞生于此。一家三口的户口本身份证上可以证明我们的家在广州,但这里也不能算作故乡。
这个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容易回答的问题,到了我这里,却成了一个难题。故乡,到底算是哪里呢?
宝贝看到我在犹豫,有些惊讶地说:“爸爸,难道你都不记得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了吗?”
听到宝贝这么说,爷爷立即回应:“当然是合浦啊,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也对,就按照祖籍来制作PPT吧!
宝贝在我的指导下,点击着鼠标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而我的思绪,却飞到了很多年前。
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年,父母带着我和红姐从西宁出发前往遥远的合浦姑姑家过年。那是我第一次去父亲和我们讲过很多次的故乡。
我很好奇,不知道要转两趟火车,还要转乘好几个小时的汽车才能抵达的故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便的交通,遥远的路途让我的好奇心也随着“咣当咣当”的火车铁轨声和摇摆不止的汽车一点点地被消磨殆尽。
当我们长途跋涉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好奇心被眼前所呈现的独特而陌生的场景重新激发了出来:很多人戴着我没见过的斗笠;大冷天大多数人却光脚穿着拖鞋走来走去;耳畔响起的都是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
我有些惶恐,觉得这哪里是故乡,简直就是在国外啊!而离开故乡四十多年的父亲对家乡话也几乎忘光,只能零零星星地想起几个词语很蹩脚地询问我们要去的姑姑家怎么走。
在姑姑家住的半个月里,除父亲外,我们和姑姑一家人的交流都是极其有限。他们说的话我们听不懂,而我们说的普通话他们虽然勉强能说,在我们听来却忍俊不禁。如果父亲不在我们身边,无法给我们充当翻译时,我们索性就不怎么说话,共处一室彼此之间只有尴尬地笑笑。
真要想交流的时候,必须加上很多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有时索性拿起纸笔写下来才能让对方明白。现在想想,那场景真逗!
那时的我在想,在故乡,交流起来真累!
所以,我怀念大西北自己长大的地方。觉得那里才是我真正的故乡。那里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熟悉的朋友,熟悉的街道。更重要的是,在那里交流,完全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年还没有过完,便催着父亲赶紧动身返程了。
然而,那里依然不是我的故乡。或者说,虽然我和我的好友们都是土生土长在西宁,但在填写祖籍一栏时,却无一例外地填写的都是天南海北。而成年后的我们,也大都离开了那座曾带给我们无限温馨和快乐的城市。从此,天各一方。而西宁也彻底成为我记忆中一个渐行渐远的所在。
因此,每当和同事或者新认识的朋友交谈时,话题总会不自觉地说到故乡。看着他们叙说自己故乡时的那种自豪和骄傲,尤其是他们彼此之间用方言进行交谈时,我心生羡慕。因为我从小到大,除了普通话,竟然不会什么方言!而方言恰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最亲切的认同方式,我很遗憾没有这种体验!
而问到我的故乡,我总会像宝贝问我时会稍作犹豫,然后这样解释:“关于我的故乡,其实有些复杂。在北方的时候,我说自己的故乡在南方。而到了南方,我又觉得自己的故乡在北方。所以,我也说不清楚自己的故乡到底在哪儿了!”
看到他们略显惊讶的眼神,我有些不好意思。像我这样情况的人恐怕不多。我不像我的父辈,离别家乡岁月多,但在内心深处,依旧认同合浦是故乡。而我呢?这个本应很温暖的名字,让我却有些困惑了。
“爸爸,你看这张图片怎么样?”坐在电脑前选图片的宝贝,征询我的意见。
“天气有点凉,你今晚还是盖稍微厚一点的被子吧!”妻子从箱柜里拿出一床被子对我说道。
“你帮我看看,平板里的这个提示是啥意思?”父亲拿着平板过来询问。
“手机的这个软件要不要升级?”母亲指着手机上的升级提示问我。
我忽然省悟,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故乡究竟是哪儿而纠结呢?大文豪苏东坡早就在他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词中告诉了我: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是醍醐灌顶!我和我的家人,我的至亲至爱之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不就是我的故乡吗?
家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故乡!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0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