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根据真事写的多重人格者比利被分裂的人生,这是一部感人又虐心的纪实小说。
一个因为受虐而被迫分裂出多重人格,面对种种困境,事后当事人却对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有时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有时帅气文雅,有时俗不堪;有时笨拙如稚子,有时精明如专家......在他身上究竟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这本书从一起抢劫强奸案引出了世人对比利的不同人格的发现和研究。理性冷酷的Arthur,保护神Ragen,社交达人Allen,精通逃遁的Tommy,受侵害而胆怯的Danny,默默承受痛苦的David,可爱的小女孩Christene ....一个身体存在着24个不同格,他们互相感知对方的存在。如作者所说:“由 于一个人无法承受所有的痛苦,比利把煎熬让不同的人格分别承受。”这或许对于比利来说是种逃离现实苦痛的解脱吧!然而,小说里的《哥伦布市快报》却始终怀着敌意,一次次将比利逼到崩溃的边缘。
一开始,看完小说简介我是质疑它的真实性的。但是慢慢地深入后,我发现:虽然我无法感同身受,文字的传达力往往又如此单薄,但是了解了更多之后,我彻底改观并同情这个可怜人!比利的人生非常短暂,而且充满了苦涩与不幸。我最大的感受是无奈与心疼。
想起一句话:“有 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毫无疑问,比利便是后者。四五岁时,目睹生父的自杀;七八岁时遭受继父的性侵和暴打甚至活埋;后来因为习惯左手写字而被修女狠狠地打手心;无数次看到继父家暴母亲....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太多,而在这无数次的恐惧中,他尝试逃避不敢声张,最终,种种苦痛让年幼的身体无法承受,比利衍生出了负责承受所有人格痛苦的“戴维”,代替罚站的“克里斯汀”、受气筒“肖恩”、擅长逃脱术的“汤姆”、憎恨欺负妇女小孩和保护所有人格安全的“里根”、理智操控一切的“阿瑟”和“艾伦”......
他的经历似乎可以和网络暴力联系在一起,因为舆论一次次引导公众对这个严重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群起而攻之。公众为什么就不能多了解一些情况之后再做评论,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一下?虽然比利有多重人格,而且有的人格具有反社会倾向,但是阿瑟里根这些领导者一直都在抑制这种危险的人格,也将他们列入“不受欢迎人格”之列,阻止他们出现。阿瑟给人格们立了家规,不能说谎、善待妇女儿童、自我完善、明确产权,他们在努力融入这个社会,他们真的没有恶意,但是,这个社会在并不完全了解比利的情况下无情地把他拒之门外。里根在最后写给作者的信中写道“情出无奈,罪可赦免”,他希望得到外界的理解,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成了社会中的少数者,一定也希望得到这个社会的包容和体谅。
比利本可以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但却如同幻影一般被上帝遗弃在无穷无尽的黑暗里。我认为媒体的作用是让公众尽可能多得了解客观事实,这样公众才能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理性的评价。而公众作为舆论浪潮中的一分子,不出妄语,不助恶声,便是扬善。莫信谣言,待人以宽,且以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