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示众》于日常中帮助我们一窥那个年代民众百姓的面貌,向我们展示了一出示众的闹剧。
一开始,便是运用精准而细腻的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展提供舞台背景。西城的盛夏时节,无过多的喧闹声——群狗、老鸦、卖酸梅汤的老板、车夫、胖小孩……这些景象仿佛因为这炎热的季节而没有过多的声响发出,而这种安静、苍凉的笔触描写仿佛也为下文中各民众麻木“平静”的形象作了一定的铺垫,提供了日常寂静的大背景的前提。自然地,在这种平静的日常下,一点点不同或声响便轻易地吸引了民众的目光。
时空的转换。先是忽地,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发生了,胖孩子如同皮球般“飞到马路那头”,我们跟随着镜头看到了一个新情景——巡警和白背心犯人。平静的午后被打破,时间也仿佛快速流动起来。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站到了白背心面前,在他们面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作为看客而存在着。而后面一个工人的发问将众人到自己身上来,此时,工人成了看客们的“猎物”。镜头转过,看客们又被一个摔倒在地的车吸引了目光,而当车消失在众人的目光中时,人们又回到了故事开头那种“茫茫然”的状态中。在这几处描写中,人物的接替、时间、空间、一幕幕作为看客的场景的转换,令人折服。
讽刺批判意味深刻。鲁迅先生一直以辛辣而不乏幽默的笔触讽喻事态,而在《示众》中,这种风格被延续了。先前平静的街景和民众百无聊赖的神态与后面众人冷漠而又兴致勃勃地看着“热闹”的景象形成对比。百姓的生活毫无乐趣,只余平静,可是这种平静底下是民众的呆滞和麻木,一旦有事情发生,便是齐刷刷地毫无思考的去跟随。这种平静底下隐藏的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东西,鲁迅先生很好地传达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