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班级成绩给老师排名,计入教师年终考核分数,逼迫老师将压力传导给学生。看官,这里我姑且不去评论用考试成绩给老师排名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我想先讨论一下班级内孩子的排名,一个班50名同学,考试成绩从第1名到第50名分布,大家都愿意考第1名,没有愿意考第50名的。
今天上午,惊闻某初始年级一个班的第50名的女孩子,想从五楼上跳下去,幸亏老师身手敏捷,一把把其拽下,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孩子考第1名和第50名呢?
不是老师,不是班主任,更不是级部主任,更更不是校长大人了。
第一,遗传智力。
无可讳言,人的智商是有高下的,智商,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智商概念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教授提出的。智力表现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其包括文商(CQ)。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多元智能理论相应产生。爱因斯坦智商为为160,达芬奇智商230,美国历任总统的智商都在140以上。
遗传智力影响考试成绩,是考试成绩排名区别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家庭教育。
我们讲教育,通常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来说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孩子学前教育,0到3岁教育,家庭教育是主要的,这一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成长,跟学校教育不沾边,没有学校教育的什么事。父母的家庭关系和谐程度,给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培养等因素,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智力结构和人格结构。人的语言、运动、色彩等重要等能力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父母文化修养都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人生理想、做事策略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的影响。为上学做准备的一切,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父母的爱决定了孩子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绩排名差异的重要因素,越是低年级,起的作用越大。
第三,自身努力。
顺境出人才,逆境也能出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具有能动性,人的努力会产生力量,会改变现状。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自身的努力、积极的探索,是学生的成绩排名不断发生变化,第1名可能下降到第50名,第50名也有可能突破到第1名。
由此来看,自身努力是学生成绩排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内在因素,是根本原因,是内驱力。
第四,“积贫积弱”还是“积富积强”?
上面三点似乎已经说完了,好像没有老师的什么事了?不是的,老师是这些原因的重要补充和融合,是外因,在孩子不同的人生阶段,老师的作用甚至比家长的作用还要大。但这也不足以说明老师对孩子排名的作用有多少积极影响。
人是发展的。
发展就存在一个积累的问题,我借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的背景“积贫积弱”一词,说明学生的积累问题。孩子小时候差别不大,随着年龄和学龄的增长,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就不一样了,智商高的人不努力照样“积贫积弱”成绩排名落后,智商不高的人很努力也有可能“积富积强”成绩上升。
这几天,朋友圈转发小女孩出走,家长找孩子,今天找到了。据说是家庭矛盾,父母离婚,女孩不是出走,是从父亲家里跑到改嫁的亲妈的家里去了。
这是微信上转发的女孩留给爸爸的纸条:
“ 爸,谢谢你,我现在长大了,这个学我真不想上了,我想自己出去找个工作,自己挣钱。我知道你肯定不同意,所以我就不告诉你了。过年我可能会回来,也可能不会,我希望你在家好好的,别想我,别找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孩子不愿意上学,父母有很大的责任,学校作业多、考试多、压力大,也不是个吸引人的好地方,想要在考试排名中胜出,真的不容易。
社会存在竞争,考试成绩就要排名,公布排名也好,保护隐私也好,最终的高考都是按成绩排名录取,逢进必考的找工作也是按成绩排名。
是谁决定了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