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珥尘
说起2017年的良心好剧,你脱口而出的大概有《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之后呢?不知道你会不会想起这部剧,它叫《白鹿原》。
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白鹿原》。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以小见大,进一步表现出,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的变化。
小说的突出特点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纳入诸多中国传统的民俗风情。
小说的创作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反思文学”潮流,这种潮流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正是受到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
他历时六年完成这部五十余万字、能够代表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也凭借该作品名声大噪。在首版发行的四年后,也就是1997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包括,2012年,由王全安指导拍摄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张雨绮饰演女一号,角色是黑娃媳妇田小娥。
得知消息后,我的反应是一头雾水——女一号?角色是谁?田小娥?那白鹿呢?带着疑问,我看了这部所谓的《白鹿原》。果然没让我失望,这哪里是《白鹿原》啊,分明就是打着白鹿幌子的《田小娥传》!
田小娥的感情事,在原著中只占很少的篇幅,此时却成为影片的主体。从头到尾,只见小娥,不见白鹿,荡气回肠的史诗作品被改编为复杂的情感纠葛。
但凭借该片,导演和演员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的提名,也获得一些奖项,赚足了名气,也赚足了票房。
陈忠实先生评价该片,“这是一部不雷同于我过去看到的任何一部描写这段历史的电影,由于具备了这个个性,这部电影独立存在的价值就有了。”
初读这句话时,我竟难以判断这里的“个性”究竟是夸赞还是讽刺。
能力有限,我无法对影片的剪辑手法、拍摄手法、演员表演等方面做出专业评价,唯一的感受就是该片与原著相去甚远,其节选的片段没有从内展现白鹿原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也没有体现出《白鹿原》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2017年4月,导演刘进翻拍的《白鹿原》正式开播,张嘉译、何冰、秦海璐、刘佩琦、雷佳音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
该版《白鹿原》同样改编了部分情节,但可以看出,编剧在尽力贴近原著内容,展现原著特点,传达原著精神。
开拍前,演员们去当地体验生活,努力从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力所能及的还原。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接近并尝试展现白鹿原上的风土人情。
77集的电视连续剧,凭借恰当的剧本、走心的演出,靠实力征服了观众。
影片开播后,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8。有网友评价:“10年立项,6年筹拍制作,总投资2.3亿元,提前10个月布景,开拍前集体去农村体验生活20天,94位主演,400位工作人员,40000多人次群演,大规模转场10次,拍摄227天。以小说内容和制作规模来看,4星半还是可以的。”
遗憾的是,该剧的收视率却持续低迷。我想,一方面是由于题材太过厚重,难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并且不似《人民的名义》那样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于剧本的改编,影片无法完全呈现小说的情节,人设也有所改动,失掉一些原著粉;再者,《白鹿原》的历史背景太过复杂,也使得荧幕呈现难上加难。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影片播出时,陈先生已病逝一年。若陈先生健在,不知会如何评价。
我无意抨击电影版《白鹿原》,也无意捧高电视剧版《白鹿原》。只是认为,既然取了这个名,就应该将主旨一致作为基本要求。艺术作品同时在传播思想,创作者当然可以融入自己的解读,但切不可断章取义,与原著相差甚远。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理,经典是用来感悟的,不是用来炒作的。
在今天这个诱惑多、追求“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与捧着书读相比,匆忙的现代人更愿意观看影视,通过这种浓缩的方式接触经典。如果对某部剧感兴趣,就可能去阅读原著。因此,电影、电视剧就成为我们接触经典、了解经典的重要途径和刺激来源。
作为观众,我可以接受导演对经典没能准确把握,但绝不接受刻意的歪曲。导演不仅是市场主体,也是文化传播者。当翻拍剧走出国门,外国友人观看后,会如何评价他国的经典作品,如何看待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这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作品足以反映导演的思想观念和个人品质,如果只追求短期的收益,全然不顾社会效益,这样的导演注定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淘汰。
名导演的初期作品也很稚嫩,但他们不断成长、学习,作品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
作为观众,我可以原谅质量略低的影片,也可以理解为赚高票房制造的噱头。但我更希望,见证一代年轻导演的成长,希望可以看到他们拍摄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不是出于一人或几人,而是出自很多人。影视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而使影视作品能够既展现更广阔的时代面貌,又触及更多元的社会群体,反映更全面的社会问题,同时传播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既然这样,导演挖掘新素材还是进行“二次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