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少,我在老地方等你,如花。”初次看到这样的句子心里总是有些讶异的,两个缱绻相随的因为某种原因失散了,女方执著坚定的去寻觅。一开始,我想这故事一定是这般俗套的,不过后来发现这般俗套的故事到了李碧华女士手里总能讲出几分新意。
是先看了电影再去看书的,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因为李碧华名气有多高这样的因素在里面,不过是冲着两个喜欢的演员,两个都不在了的演员罢了。到了后来,真的看进去,心里难免又生出了几分唏嘘。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句诗大概最能说明如花悲哀着的短短一生的因由。在封建礼教甚笃的中国,一个青楼女子爱上富家子弟的故事,最后免不了总是要以一种悲情的姿态去收尾。旧时的杜十娘、陈圆圆轰轰烈烈的爱情,哪怕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最后也不过是蹉跎岁月。青楼里的女子,在话本小说里好像总是会带几分烈性,有着一身傲骨,一辈子心心念念只为了遇见一个人,为这人生,也为这人死,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成全了她们的伟大。
如花遇见十二少的时候,也正是这样。欢场多年,见惯了男人的真情或假意,穿着长衫,面如冠玉,有几分才情的十二少跟那些个俗人一比自然是云泥之别。这样脱俗的男子,要让如花心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一个青楼女子与一个富家子弟相爱,困难可想而知,世俗的桎梏、旁人的偏见、父母的反对,一桩桩,一件件。哪怕是再美好的爱情,在这样的风霜雨雪面前也不得不动摇,更何况如花爱上的还是那样一个无所事事,仰父母鼻息的男子。
当十二少匍匐着身子向命运低头准备放弃这段感情时,他应该是不了解如花的。在这世上像如花这样的烈性女子,一生只爱一人,她可以容忍着十二少所有的不好,却独独不能容忍十二少的放弃。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想故事的一开始,如花在黄泉路上等了五十年也未曾等到一同赴死殉情的十二少,就或多或少的有了些暗示,也许那个男人没死。
一个人一心求死而另一个人则是迫于无奈,面对如花准备好的鸦片膏和美酒,做为爱人的十二少,无力也无法拒绝。纵使他心里有千般不愿,他也逃不掉,可是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反复无常,喝了三杯放了安眠药酒的十二少没有死,只喝了一杯的如花却香消玉殒,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心里真的想死而一个想生。
悲情着的如花,其实一早就明白她的十二少是不愿意死的,不然她也不会在两人一同吞了鸦片膏后还给十二少喝了三杯当有安眠药的酒。她说,自己怕十二少不愿意死,可是不论怎样她就是愿意睡在那个他们一道赴黄泉的美梦里不醒来。
故事的最后,“名妓痴缠,一顿烟霞永诀;阔少梦醒,安眠药散偷生。”寥寥数字,惊了如花做了五十年的美梦,也断了所有爱恋。在电影和小说里表达了两个不太一样的主题,电影里如花最终得见年老后穷困潦倒的十二少,突然间顿悟放下所有转世投胎,徒留下那个胭脂扣和十二少声嘶力竭的对不起。而在小说里如花去了十二少混迹的那个片场,在一群老者里隐去了十二少的踪迹,如花见末见到十二少全凭读者想象。
当我看完了电影和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更喜欢的是电影的结局,为了一个不值当的人如花已经蹉跎了太多岁月,她能够看开去重新投胎有个新的开始也不枉费她痴情一场;而十二少也许他最后的那声“原谅我”是出自真心的,可这所有的前尘旧事自此与如花再无瓜葛。
记得李碧华女士在书里写道“这便是人生:即便使出浑身解数,结果也由天定。有些人还未下台已经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闭幕,无端拥有过分的余地。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之中美丽。”她说的这样清楚明白,也许一开始就将如花的一生给我们看到了。如花,如花美眷,后面跟着的那句话是终究敌不过似水流年,只是所幸她最后明白了。也许正如书里所写,若有所待便是人生,若有所憾也是人生。如花的人生里虽然有憾,可最后终究是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