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乾隆皇帝上热搜有点频繁,先是被嫌弃是个弹幕狂魔,专门在名家字画上盖章题字留下难看的“弹幕”;又被萃花深扒了每一个印章背后“深沉的爱”,然而并不能挽回他的知性文青形象,继续被大家嫌弃……
最近,他的临摹又被人翻了出来,为围观群众们贡献了新一届笑料。
网友的神回复毫不留情
赵孟頫:mmp我才没说过。
这位一看就没好好学习,答错题了。
可以说总结得很形象了。
说不定是鸟身人面的新品种呢。
也有尚未被笑气传染的同学发出了理智的呐喊。
笑完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乾隆的这幅大作戳中了大家的笑点。
原作赵孟頫《汀草文鸳》图轴,是一幅写生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像素略渣,大家将就下。
可以看到赵孟頫的鸳鸯,几簇头羽画得飘逸挺拔,在乾隆的笔下却变得迟滞缓钝,说是秃顶一点也不冤枉。
而且头身比例也不对,头被画得又大又瘪,顿失可爱。
鸟喙的形状完全没把握好,变成了谜之凸起。
眼睛也特别搞笑,眼白超大,好像惊醒一般。(可能是被自己丑醒了吧)
作为赵孟頫的超级脑残粉,乾隆仿过的不止这一张画,而且张张都是黑历史。
萌萌的二羊图,左边的羊用墨点营造出毛茸茸的效果,右侧的羊毛用墨线耐心描出,墨色深浅的变化还神奇地体现出了羊毛的光泽感,摸上去感觉会非常舒服。
乾隆则脑洞一开,多画了一只羊,凑成三阳开泰。
右侧的羊长毛凌乱不堪,仿佛刚参加完体能测试跑完三千米,中间的羊身上的斑点也不似原图精细,用墨随意,仿佛在泥地里打了个滚,可见乾隆画画时耐心明显不足,只有最左侧羊的卷毛算是认真勾完了。
汀草文鸳图、二羊图都不在大陆,不过没关系,还有一副红衣罗汉图和乾陵的仿图,恰好都在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书画特展”展出。
大庭广众之下,如此直观的对比是很残忍的
这幅仿作同样只学其型不得其髓,颜色缺乏层次,人脸直接整了容,须发不精细,表情也不够传神,在萃花拍照的短短两分钟,好几位游客从皇帝墨宝前经过,无奈地叹气摇头而去……
模仿是学习书法绘画的必经之路,乾隆虽然仿得不好,但人家至少追星追得热情虔诚嘛!谁还没追过星咋地?萃花之前就写过徐悲鸿和任伯年、沈周和黄公望,都是艺术史上的佳话。
赵孟頫在书画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从元代以来备受文人推崇,除了乾隆,还有不少名人都仿过他。
赵孟頫的侄婿崔复,临过吴兴清远图
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临过他的兰石图。
提出画论影响深远的董其昌,也仿过赵孟頫的用墨笔意
备受名家喜爱的超级偶像赵孟頫,其实也有自己的模仿对象。还是那句话,谁还没追星过咋地?
但他的模仿非常高明,由于他平生过目的书画很多,往往可以从中吸收各派大家的技巧精髓,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赵孟頫绘画上精通山水、人物、花鸟,技法博采众长,山水受董源、巨然影响最深,君子画远承文同、苏轼,近宗赵孟坚,牛马取法韩干、韩滉等,花鸟画法吸取了五代、北宋的笔法等等,总之学习的对象非常多,感兴趣的可以去故宫特展一看究竟……这里萃花重点说下书法。
赵孟頫早年学智永的书法,结体方阔,捺笔较重,用笔精致遒劲,结体谨严而富于变化。
除了智永,赵孟頫也学过颜真卿、米芾等多位名家书法,比如下面这幅诗卷,字字沉雄纵逸,笔笔圆劲存神,与其中、晚年书作风格迥异。
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赵孟頫是个好奇宝宝,不满足于一种风格,乐于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上下而求索。直到四十多岁时,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真爱——
王羲之!
所谓四十不惑,赵孟頫开始远师晋唐,转向王羲之、王献之呈现的灵动秀逸的中和之美,尤为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世人多评价他行书“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
和乾隆数度临摹赵孟頫一样,赵孟頫对王羲之的爱,也表现于临摹,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临,而是临了好多件,临到严重上瘾。
王羲之的《兰亭序》,现在所知的赵孟頫临本,高达10个版本。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临了这么多遍还不够,赵孟頫还为《兰亭序》题了13段跋文!
事情是这样的,赵孟頫57岁时奉诏从吴兴前往大都,好基友独孤淳朋赶来送别,把《宋拓定武兰亭序》让给了他,恰好同船的吴森也带着一本《定武兰亭序》,居然能同时赏玩两本兰亭,可以想象当时赵孟頫之欢心雀跃。
在乘船的一个月时间里,赵孟頫多次为独孤本兰亭序写跋,不知不觉就……写了13段。
所以,乾隆动不动就要临摹、题字的习惯……你现在知道从哪儿来的了吗。
去故宫,围观赵孟頫都追过谁 ↓
赵孟頫书画特展
时间:2017.9.2-12.5(10.24起更换部分展品)
地点:故宫博物院 武英殿展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