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
借《唐人街探案》。
工厂只有一个进出口,门前四个监控探头,杀死颂帕的凶器上的指纹,种种证据表明唐仁便是杀人盗取黄金的凶手。
假设我们不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可还能将之当做“原来如此”?如果你是警察,你是否会断定此人必为凶手?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
假设思诺与其养父李皆为基督教信徒,认为人生来罪恶,那么李最终死亡是恶有恶报,思诺却可能是因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犯罪”而被有这样愿望的秦风“放过”。
假设颂帕“gay”的对象是他的儿子丹,丹假装失踪,和思诺一起设计杀死两位“变态”的父亲,这样的家庭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不小影响,让李和颂帕最终以恶制恶,但丹和思诺会不会都会让人认为他们是“无辜”的?
我们似乎会下意识的认为某人是对的,哪怕他真的做错了。
白纸平放为二维,人分善恶;白纸折叠立起为三维,人有善恶。当我们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已经在潜意识里加入人生经历中的主观印象,我们认为他是这样,而不是他确实如此。
你在怀疑什么?
借《哭声》
国村隼扮演的日本老人是村里的外来人,当命案一件件发生,女儿孝真也不幸染病,警察钟九已经立刻断定国村隼就是“魔”。
可是之后黄政民指证千禹熙,千禹熙指证国村隼,只等三声鸡鸣,是走还是不走?这时候不知该相信谁,或者说钟九不知道他想要相信谁。
相信曾为女儿驱鬼的巫师黄政民?还是相信不知是“野神”还是“野鬼”的千禹熙?
最终,钟九心中所有不利的证据指向了千禹熙,未等三声鸡鸣之后回到家中,结果造成血案。虽不知千禹熙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但可以肯定钟九认为她在说谎。
当所有外在的内在的证据同时指向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否是真的作案者,他已经在他人心中被判了“死刑”。
那么,当所有不利证据都指向一个人,你是否会认为他就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