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争是春秋时期的常态,很多诸侯不是在战争就是在去战争的路上,但那时的战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两百多年的春秋,几乎没有一个国君是被敌国打死的,相反死于国内的兄弟和大臣之手的倒是很多,因为乱伦或者抢夺别人家媳妇导致死亡的国君远多于死于战争的。所以后来庄子有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我们来回放一下一些战场的场景:
有一次晋和楚又打起来了,晋国人战败逃跑,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很快就被楚国人追上了,追上以后楚国人干的事情居然是帮他们修车,有个楚国兵说:“你们抽出车前的横木试试”,车果然就能动了。然后晋国人接着跑,楚国人接着追。可没走多远,倒霉的晋国马车又陷在坑里动不了。追上来楚国的人又上来教他们说:“把大旗拔了,把车辕头上的横木也丢掉试试。”果然又管用,然后双方接着继续追赶游戏,等跑到安全地方,晋国的士兵还回过头来冲着后面追的楚国士兵开了句玩笑说:“你们楚国果然是大国,仗打得多,逃跑都比较有经验啊”原文没这么啰嗦,是这样的:“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最后那句“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尤其传神,这也是我们读《春秋》的乐趣所在。读者如果读到这里笑了的话,里面的将领大概会说:“都严肃点,别笑,我们这儿打仗呢。”
当然不能不提宋襄公著名的“仁义之师”。楚宋交战的时候,楚国军队强过宋国军队不知多少,宋襄公却还要说:君子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凭借地势险要,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原文是:“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虽然他最后被打的大败,并被当成众多宋国傻瓜中的一个,但我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是很感动的。
西方战场上也有类似场景,波斯帝国皇帝薛西斯,当他把大军部署在广阔的平原上时,忽然泪流满面,因为他一下想到百年之后,当前这些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会活着。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的话,大概也不会发生什么战争了。
齐晋交战之前,晋国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齐国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却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于是不射他而射他的车左,车左边的人中箭掉下了车。又射他的车右,车右边的人也中箭倒在了车里。韩厥的战友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请允许我搭乘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以保护他。
齐顷公免于被俘以后,又回头寻找救他的逢丑父(齐顷公前面战败被追赶,逢丑父假扮他才让他逃走,自己却被抓了),在晋军中三进三出。进入敌军中,敌军的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保护齐顷公,对他不加伤害,因为他们敬佩齐顷公逃脱之后还回头救自己臣下的勇气。原文是这样的:“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
晋国的郤至在对楚作战时,三次碰到楚共王的亲军,见到楚共王时,一定要下车,脱下头盔,快步向前走几步,以示对楚王的尊敬。楚共王派工尹襄送上一张弓去问候,说:“刚才战事激烈的时候,有一位身穿浅红色牛皮军服的人,真是君子啊!每次见到我都快步致敬,他没有受伤吧?”郤至见到客人,脱下头盔接受问候,说:“在下是贵国君王的外臣郤至,跟随寡君作战,托君王的福,参与了披甲作战的行列,不敢拜受您君王的好意。谨向君王报告没有受伤,感谢贵国君王的问候。现在正在战斗中,我只能向您行军礼了。”于是,三次向使者严肃行礼之后才退回队伍。
战场上这些事情有时可笑,有些他们开战的理由也有点难以理解,比如吴楚之间的一张大战起因是边境线上的两名养蚕女争夺一颗桑树。更荒唐的是晋齐之间一场大战的起因是三年前晋国的郤至访问齐国,因为有点跛脚,爬台阶的时候齐顷公的母亲看着哈哈大笑,便以为受了奇耻大辱,后来纠结大军差点把齐国给灭了。春秋的战场有时候是个温情的战场,虽然打的你死我活,人们还是敬畏道义敬畏天命,也敬畏自己的对手,做事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像孟子所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