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2月份接触到《准备》这本书,我们进行了至少20期的项目制共学了,就《准备》这本书也进行了16期,今天是第16期共学的第四天,也是我们2021年最后一次对《准备》这本书的共学。每一期共学的学员不同,助教也会发生变化,有的人来了走了,也有人一直跟随。结束今天的课程后,我对项目制共学的理解又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项目制共学到底学的是什么?我想就此写一篇文章,也算提前对2021年项目制共学的一次总结吧。
因为我们的共学基本上都是安排在早上,像国庆这样的节假日,能够报名赶早六点不到就要起床参与学习的人都是本身非常具有内动力的人,或者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等等。在短短六天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从中收获得什么,就成了非常重要需要衡量的问题。作为组织者,我时不时会有感到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前几期的共学中,我的情绪时常会起伏很大,经过半年多的历练,我自己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不管是在技能上还是在心性上都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与突破。例如,在课程设计、学员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对于组织者来说,确实好处多多。那对于学员呢?他们在非常有限的宝贵时间里抽出时间精力参加项目式共学到底是学什么?我想从几个角度来做一些理解。
看清需求
在这16期的共学经历中,我发现不同期的学员都不一样,同一期学员的需求也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生活背景都不相同,那么需求一定是不同的。但大家也️有许多的共性,这个在后面也会说到。如果组织者要满足每位学习者的独特需求,这就相当于厨师要烧一桌菜,但众口难调。平时生活中我常常在饭桌上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淡了,那个咸了、这个水多了,那个料少了,等等等等,我也常常会听到烧饭的人说,饭菜很难烧!确实如此,被喂养惯了的人就会养成只会提要求的思维习惯。但项目式学习所做的不是授人与鱼,而是授人以渔,它不是传统的喂养方式,由一个厨师来烧菜,其它人只是来享用吃饭的客人。项目式学习有点像是一个厨师培训中心,每个人都是厨师,一起研究食物属性,一起研发食谱,一起生火烧饭,再一起享用美食。那每一个学员就像每一位厨师一样,有自己的口味需求,也能做出不同口味的食物,也许你喜欢吃的正是别人擅长的,彼此共享。这也是我们践行的“人人为生人人为师”的理念所在。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并分析自己的需求,要的是“鱼”还是“渔”。
分辨目标
我们每一次的共学都会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以书为媒,就《准备》这本书我们已经做了16期了,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那是因为这本书介绍的就是四大教育理念,项目式学习就是其中的理念也是方法论之一。我们通过践行这本书的理念的方式来学习这本书的理论与方法。让大家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去学习干货,而不是在头脑中去获取知识,当然这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让学员能够感知并意识到这点更为有挑战,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自己看自己,本身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项思维与能力。
前来学习的学员大多是家长或老师,都是带着“改变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目标而来,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带着自己对孩子的爱,对自己学习和改变的渴望,这就是我们能够相聚于此的共性。我们的共学目标是“改变家长,改变老师,从而达到改变孩子帮助孩子”这个点位。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改变”是极其困难的。这个过程有点“曲线救国”的感觉,见效很慢。我们无法提供“拿来主义”的模具公式给到大家,因为所有的“套用”都不是教育。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卡点,所谓的期待与结果就很难成正比。但所有的改变,都必须从意识的改变开始,这也是我们会持续做项目式共学的发心所在。没有这样一个“意识”的推广,人是很难从根本上做出改变的。我们真正的改变是什么?目标在哪里?定下了目标,才能找到你要的路径。想起《人生只有一件事》“人人都该改个性”那一主题里一位大师说的话:
观照你的心念,因为它很快会变成思想;
观照你的思想,因为它很快会变成语言;
观照你的语言,因为它很快会变成行为;
观照你的行为,因为它很快会变成习惯;
观照你的习惯,因为它很快会变成个性;
观照你的个性,因为它很快会变成命运。
而你的命运,就是你的人生!
锻炼“能力与心性“
在整个共学中,我们有一套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在组织共学的时候也有发现,这些模式与方法还有工具都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模式方法的背后是由教育理念和思想做支撑的。这些模式鱼方法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限制,因为人往往会停留在外在的“相“,而看不到内在的”本质“。如果我们没能领会“道法器术”的区别和功能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模式中习得形式并流于形式。所以如何在共学中传递出模式背后的底层思维以及方法论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就非常重要也是难点所在。
在《准备》的教育理念中,项目式学习、自主学习、反思学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四大理念我们都在努力设计到课堂活动中,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及教育”而来,这就是我们通过共学要打造的共同的项目,从而展开的项目式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大量的时间会用于讨论,那么,知识的部分思考的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补充,那么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在共学中的讨论、互评中观察自己和他人,这就是反思学习的经过,在团建和项目学习与共创中,这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锻炼。我们不在共学中体验感受并进行刻意练习的话又如何在实际生活教育中去传递给孩子呢?
这些就是我们在共学中要学到的理念和技能,能力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建设,就会非常珍惜每一次共学所带给自己的各种挑战,相对比一箩筐的“知识鱼”还是“打渔”的技能,你会更愿意选择哪个呢?你选择哪个就用全部的资源去支持你的选择。
来到项目式学习这个课堂,不是某个老师来传授技能的课堂,而是从每一位学习伙伴那里看见和习得各种能力,包括你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通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亮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你会发现除了知识的干货的获得,在各项能力的层面上获得提升的同时,还有更为宝贵的就是“心性“的历练。
对自己学习的内心进行观察与思考,例如我们来带这里学习是为了成就孩子,还是为了把控孩子?我们学到的这些干货是用来做什么?我们是为了孩子的学习还是为了孩子的人生幸福?
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与建设,例如小组讨论,对信息的提取,是否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对于他人分享的信息整理整合,在大组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表达力,在互评中的点赞和拍砖,能够提供多少价值,并从他人的点评中看到值得学习的亮点,被点赞时我的状态如何,被拍砖时又是如何?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哪些是感性的烦恼,哪些是理性的思考?我会有怎样的应对方式,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与决定?我身在这个群体环境里,我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了哪些行动呢?通过学习我对孩子教育是感受到更为困难还是即便困难但更有勇气和信心?等等等等。。。
而这些如果是发生在孩子身上,你会有怎样的期待呢?你是否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呢?等等等等,这些无形的心念与思考,会决定你有形的言语和行为。相比“知识干货“,你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说到这儿,我仿佛把自己今年经历一年的项目式学习的心路历程又再次走了一遍,越发能看到项目式学习是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它是可以帮助我们看见真实的自己挖掘无限的潜能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经过《人生只有一件事》的共学之后,再次回顾《准备》共学的初心,我更为理解真正的改变的来源于“内心“,心性的历练,每一刻的心念都会成为你下一步行动的能量与资源。项目式学习只是一个方法,或是工具,如何使用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就看你如何运用你的”心“的力量,对自己内心的觉察与转念,用索取之心学习就会永远有漏洞,以成就之心去学习,就会发现另一片更为广袤深邃的世界。因为不同而精彩,互为彼此成长的力量。
你若相信欢迎你!你若好奇欢迎你!你若质疑也欢迎你!只要你愿意尝试,欢迎你!我相信,来来去去都是礼物!
2022年,我们会一如既往,我是肖玮,愿你我同行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