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真实数据中看一下,个人买到好股票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1.估值难题
2019年Uber 以45 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对应的估值是800亿美元。而这仅仅几个月前,市场说Uber这次上市价格可能非常可观,能达到1200亿美元。结果不久,公司发现市场反响没那么火热,又决定把上市价格降到1000亿美元了。
又过一阵,共享汽车公司Lyft上市之后表现不好,连连大跌,所以Uber只好把上市价格定在了800亿美元,转眼间1/3就没了。更好玩儿的是,Uber上市两天之后,股价最低时公司估值只剩600多亿美元。
600多亿和1200亿,差了多少?整整差了一倍。
很多人在股市中都自诩能够战胜多数人,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估值可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一帮脑袋,拿着公司最一手的信息,忙活了好几个月算出来的。我不确定我们个人能力能敌得过世界一流公司的水平。
给公司估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且在巴菲特入手股票之后,再跌掉20%也是常有的事。
2.买到好股票的机会
当我们说买股票的时候,自然说的是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提到上市公司,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大公司、好公司、优秀的公司才能上市。
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实都是非常糟糕的公司。
以标普500之内的公司举例,它基本涵盖了美国最大、最好、最有代表性的500家公司。那这些公司的质量怎么样呢?
有学者统计了从1957年到1998年之间,超过四十年里标普500指数的变化。结果是这样的:
1957年标普500的500家公司里,在四十年之后,只有74家还存在于指数中;
其他的426家公司,一小部分被兼并收购,大部分要么倒闭,要么市值衰退极大,已经够不上前500的标准;
哪怕是当时全美排名前500的公司,经过时间的筛选,真正能稳定发展的也只有15%;
这74家公司是在指数里存活下来了,但里面只有12家的投资回报是超过整个指数的。
如果你不是股神,能押中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的公司的概率只有区区的2.4%。
3.指数基金
我知道,你在很多文章和书籍里都听过指数基金,所谓的股票指数基金,说的就是一个购买一篮子股票的基金,比如刚才说的标普500指数就有对应的基金,还有我们国家的沪深300指数基金等等。通过购买指数基金,你就相当于购买了很多家公司的股票,同样能分享这些公司成长的收益。
不过我之前就有这样的观念,一提到指数基金的时候,都会把它形容成一种相对保守、安全、弱势的投资方法,因为它不刻意选择股票,而是把大部分市场买下来,保证自己获得平均收益。
但是我看到一组数据后我的这个观念就被颠覆了。因为事实证明,一个股票指数的增长往往是少量明星公司带动的。
从2008年6月10号到2018年6月10号,恒生指数的市值从11万亿港币涨到了20万亿港币左右,涨了9万亿,而这9万亿里,有接近4万亿,也就是40%多的比例,都来自于一家公司——腾讯。
美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美国股市从 1926 年以来所有的投资回报,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 1000 只股票。而这些股票的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4%。
4%的公司提供了100%的回报,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我们如果去买指数基金,其实不是一种被动的投资,更像是主动地让自己能押中这些带来回报的好公司。
而又因为指数基金的编制方法,使得这家好公司是不会落寞的。
4.最优策略
拿我国沪深300举例,他其中包含着我国有代表性、最优质的300家公司。这300家公司里,有很多公司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营收大幅下滑、股价也大幅下降。虽然没有退市,但却可以被指数剔除。
因为沪深300指数只有300个名额,数量有限,进来一个就得出去一个,差的公司是不可能待在这里面拖累整体收益的,指数基金采取末位淘汰制。
所以说,指数能够定期把不够好的股票淘汰,也把足够好的股票纳入进来,指数剔除了经营不善的公司,再换些更好的新的公司进来。
这相当于你持有的是一个实验班,在这个班级中不断把最后几名学生淘汰,再从其他班级挑选出优秀学生纳入其中,而这个班始终都保持全校优等生都在其中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这个班级的成绩可想而知。
这样新陈代谢的机制就让指数永远充满活力,指数基金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系统。
5.回顾总结
我们普通人买到好公司的机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时候就连世界一流的公司也做不到,甚至就连巴菲特也会判断不准。
而如果你又不是巴菲特,能够押中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率的股票,只有区区2.4%的概率。
巴菲特从来都不给别人推荐他自己持有的股票,但是公开推荐指数基金不止一次,并且建议长期持有。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出来腾讯一家公司就可以带动整个恒生指数40%的收益,而美国股市中,4%的公司可以带来100%的收益。所以指数基金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投资方式,更像是一种主动押注好公司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