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意思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
东汉和帝刘肇十岁即位,大权为窦太后掌控。窦太后重用外戚,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在对抗北匈奴战斗中居功至伟,威震天下,但窦宪及其他外戚行事高调,睚眦必报,杀死有嫌隙的官员,刺杀大臣,肆意妄为。并且任用亲信,压制朝臣,控制朝廷,权势熏天。
什么事都是物极必反,高调的窦家外戚们树敌众多,汉朝不少大臣对窦氏一族专权颇为不满,公开迎合,但暗中却在较劲。那时的汉和帝年龄不大,心里却不糊涂,借助身边忠心的宦官中常侍郑众,就想密谋铲除窦宪。
大臣中的丁鸿是东汉时期名儒,很有学问,为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人。他对经书极有研究,也对窦氏的专权跋扈深为气愤,但无奈势单力薄,只能等待机会。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在古代这被视为不详征兆,丁鸿借此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和帝只有14岁,但之前已与近臣有过周翔谋划,见朝中能取得大臣们支持,便迅速采取行动,先诛杀窦宪爪牙,后派丁鸿等收缴了窦宪的印绶,贬窦宪及其兄弟们到各地封国,随后逼其自杀,一举铲除了外戚对皇帝的威胁。
从整个事件看,汉和帝刘肇确实做到了防微杜渐,在窦宪尚没有谋逆之心时就出狠手一锅端掉,避免了社会动荡,维护了短暂的和平。
但此举为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政开了个头,宦官独揽大权,依仗外戚除之;外戚大权独揽,则又依仗宦官夺权。而偏偏东汉皇帝都短寿,大权不断在不同集团间传递,整个朝政乌烟瘴气,在匈奴已灭的良好局面下,国家最终很快衰败。
再来看看窦宪,因为外戚的身份和曾经专权,后世评价极低,甚至罪状之一就是不顾国力和民生,坚持对匈奴用兵。但是,今天客观看来,窦宪在铲除北匈奴威胁上是立下大功的,而窦宪的军事才能应该得到尊崇。
和帝永远元年(公元89年),窦宪以八千汉兵,并统领南匈奴、羌人近4万骑展开对北匈奴的围剿,在连续的追击中,取得大胜,歼敌万余众,受降20余万,并留下了燕然勒石的壮举。第二年又合围北匈奴王庭,歼敌过万。在第三年的追击战斗中,汉军仅800余骑,出居延塞5000里,再破北单于,歼5000人,至此,北单于遁走失踪,北匈奴开始西迁欧洲,在中国北方彻底消失,终结了边境连年的汉匈战争,功劳甚大。
汉武帝时期大举进兵匈奴,连年征战且屡有败绩,而窦宪则战术对头,善于抓住战机、利用其它力量,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相互对比下,窦宪的功绩应该被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