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隙之中,是时间的隔阂 -
你的问题,源于时间的空隙
所有的问题,产生于时间空隙。
如果我们不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始末,时间的问题就产生了。而时间,就是观念与行动的空隙,时间,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空隙。
问题的出现,即矛盾的出现,麻烦的出现,忐忑的出现,冲突的出现,甚至是丑恶的出现。而问题存在与时间之中,观念与行动的空隙,也就是说问题,是产生于空隙之中的。空隙之中,没有平和,没有安宁,没有美,没有爱,只有矛盾与麻烦的问题。问题,与美,与爱对立。
克里斯那穆提说,美存在于没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境界中,是一种忘我的境地,是一种完全单纯而谦虚的心境,也是一种没不存在时间的境地。美,是完全彻底的空寂,是当下当即的,美不是记忆中的美,不是印象中的美。记忆与印象,都是旧时间的概念。
克里斯那穆提指出:观察者是印象的制造者,是记忆及观念的累积,只是一推抽象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这样去关联思考,克里斯那穆提的哲思,在于让我们直面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是真实的,而很多问题的产生,是来于概念,当抽象的概念与具象(真实)的生活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我们观看事物,或者是面临事情,都会有所“问题”。比如当我们观看一棵树,我们会在面对它的时候,已经有了树的概念,那么,如果我们对它有了概念,它就有了关于记忆的印象,也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样一来,当我们观看一颗树的时候,树给我们的感觉,就不是来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只是一种来自于固有观念,固有的意识形态的“树”,那么,我们其实是无法欣赏到树的美的。因为我们会拿脑海的知识或者教条去端详它,或者是拿一种关于树的审美,来比较它。
也就是说,以上的做法,是我们充当了一个观察者来面对,观察者也就是旁观者,旁观,意味着没有临在,这意味着有“我”这个客体存在。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有一个“我在看树”的情境。忘我的状态,是没有“我”的意识的。
所以说,如有“我在看树”的想法,就不会真正地欣赏到树,也就是少了美的状态,没有空寂与平和。
当我们习惯于以记忆、知识或者印象,去将事物进行比较,或者审视、评价的时候,便是只将注意力放与外在的人事,而没有用心参与。能够透视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外在的人事,很难。
同理于其他,与人相处,或者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投入的忘我状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那就是因为失去专注带来了时间空隙,因而带来了各种问题。比如分神多心,不能解决疑惑,就会带来后续的问题。
再者,比如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记忆、印象,都是一种时间概念,是思想概念塑造而来的印象。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了某种印象,我们就会认为对方一直如此,那么,我们就会难以看到对方的整体,看到真正的对方,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长久相处的伴侣就是如此,彼此间有很深的印象固化,如果不能有所觉察,就会陷入问题的循环。
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由概念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产生的,这是人际关系中的障碍,如果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我们会习惯于如此,或者会渴望于寻求别的方法,一直将注意力停留在事物之上,而无法内观。
“我们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
我们要突破这样制造出来的空隙,人心之内破坏真实关系的空隙。即投入专注力,靠近空寂的平和,安宁的美,寂静的爱的状态。专注力会让我们全神贯注,一投入,就没有了观察者的存在,只是亲身经历其中。那么,遇到什么,便迎向什么,不纠结,不拖延,就不会有问题。
不纠结,不拖延,也就是不去制造时间这个空隙。可以看出,问题就是来自于这样的时间概念,换而言之就是没有全神贯注,没有专注力,没有投入于当下。我们需要觉察问题的本质和结构,彻底地观察它,还要在它一出现时,立刻加以解决,它才不会生根,从而产生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多的纠结和麻烦。
如果一个问题由着它拖延,一直拖延,一个月,一天,甚至几分钟以后,它都会扭曲我们的心境。
如果我们能够立刻面对一个问题,不加以扭曲,从中解脱,不留下抽象的记忆和印象,这些制造矛盾和冲突的东西,我们才会真正地靠近生活,贴近真实具象的生活。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