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宣传月想起安吉游戏)
又到520,不,不是网络用语的520。而是学前教育宣传月,一个空寂的、被边缘化的日子。
今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关于游戏,家长是很关注的,很多家长都懂得,小孩子就是在玩中学习成长的。
可是,游戏的孩子就一定快乐吗?那可不一定了。因为孩子的游戏有的是真的,而有的就是假的了,是为:假游戏。
这就要从怎么理解“游戏”说起了。定义、概念多如牛毛,可无论怎么解释,无非是:自由,自主。
自由选择游戏材料、自由选择游戏伙伴、自主制定游戏规则。
关于游戏,教育部今年如是说: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快乐游戏,扭转当前存在的重知识技能学习,忽视、干预幼儿游戏、成人“导演”幼儿游戏、以电子游戏产品替代玩具等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好了,这里也有自主。任何忽视、干预幼儿游戏的,还有成人“导演”游戏的,就是在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
比如:区角游戏。老师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制作精美的玩教育,并命名为**角,然后还有区角规则,甚至限定区角人数,你敢说这不是在“导演”游戏?材料是老师做的,或惟妙惟肖,或实物摆放,梳子就是梳子,你只能假模假样来梳梳头;规则是老师定的,怎么玩,玩的步骤都标示清楚;甚至区角的名称也是设定好的,娃娃家就是娃娃家,小医院就是小医院。这样的“游戏”自由在哪里?自主又在哪里呢?
火遍全球的安吉游戏领导人程科长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假游戏。
幼儿玩的就是老师设计的各种游戏,这是被游戏的过程。精美制作的背后是孩子们的无奈,被关在区角里,不到时间不可以出去,无法逃离的无奈。程科长痛心的指出:很多孩子们没有上小学,就学会了消极对待。看到的就是这样,假游戏让孩子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思维简单刻板,没有快乐,缺少创造力、专注力、独立和自信。假游戏让孩子无奈,更让老师尴尬。
加班加点、起早贪黑布置环境成了老师心里的痛,让老师疲惫、职业倦怠。老师不但呕心沥血,没日没夜,而且还常常全家齐上阵,家长来助阵。区角时间殷勤的为孩子指导,区角的指向性、暗示性限制了孩子,老师明确的指导更是束缚了孩子,往往让孩子无所适从。
而辛苦获得的是尴尬:孩子们毫无兴趣。辛苦带来的是无奈,有孩子就说:我想回家了,这里没意思。精美的一条街,华丽的区角制作,让游戏程序化、机械化、刻板化,让儿童的思维简单化。
形式化使老师疲累,功利形式主义背后的自欺欺人。可是这样的区角,这样的环境,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所以程科长一针见血的质问:幼儿园是为孩子,还是为领导?
教育的功利和形式主义,不仅仅让我们失去了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不仅仅让我们迷失了专业的方向,更严重的是对孩子的影响吧。虽然这个影响是看不到的,甚至感觉不到的,只是不自主的会和先进的教育地区比较,我们的孩子缺失的一定会在未来有所显化。
不知道泛滥成灾的假游戏是谁之过。只知道,在安吉,自制游戏是在2002年之前,区角游戏阶段是在2002-2010年。也就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他们发现,这些老师制作的、设定好的游戏都是假游戏。那么从2010年开始,安吉尝试解放孩子,把游戏真正还给孩子,几年间就风靡世界,也成为了全国学前教育的典范。
现在是2017年,我不知道说教育差距在10年之久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我只把安吉自己整理的,对游戏的认识和定位贴出来,送给尚且关心教育发展,尚且把孩子放在心里的教育人;送给对孩子游戏关注度的家长;也献给学前教育宣传月。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安吉程学琴科长讲座幻灯截图,在此向程科长表示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