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知乎上一个问题,值得一答。题目的补充是“当我拥有了更开阔的眼界,更高一点的格局,我觉得曾经骄傲的我就像只井底之蛙。而我又不太愿意接受自己是平庸的。”
小时候被夸多了聪明,还真以为自己挺聪明的。慢慢才有不甘平庸的心态。
平庸与否,无非是与同龄人相比的。这一比较从生理角度似乎充满正当性,却忽视了所谓遗传与家庭环境。所以慢慢形成的观念是,超过大多数同龄人就叫厉害,落后于大部分人就叫普通。比方说你小学奥数拿了冠军,比起高中时会做小学奥数题,都要觉得自己不平庸得多。
我曾经因此觉得自己很聪明,还是远超过同龄人的那种聪明。上小学之前已经会认大多数常用汉字,会一百内的加减乘除,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时词汇量比其他同学多一些。连老师都夸我聪明,让我感觉自己厉害极了。后来我成绩一直很好,也自以为天赋过人。
真正让我意识到自己平庸的,是小学升初中时的一次特殊招生考试。那是一所全市最好的中学的招生,我心想自己优于他人这么多,别人花了整整一学期准备,我却始终很有自信,觉得十拿九稳的,我毕竟那么优秀。
后来我没考进。现在想来理所当然,当时却无法接受。借到电话说没进,一下子扑在枕头上哭得稀里哗啦。忽然知道自己无法不劳而获,再也不能靠着聪明轻松取胜,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笑过。
现在想来,小时候会加减乘除,是因为家人提前教过我。有一些词汇量,是因为提前上过暑假补习班。认得很多字,是因为盯着电视字幕看了两年电视…这些领先 从不源于天赋,而是提前量。所以要超过同龄人的办法,或者说证明自己的不平庸,多容易,提前做,花时间,把打麻将的精力用来背单词,就够了。
开始学奥数的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有更多的算法。开始学化学竞赛的时候,发现自己元素周期表都记不清。后来读了文科,发现自己连十三经都说不全。
可能让你觉得,啊我真平庸,我真没用,我怎么差别人这么多。其实又有什么呢,不懂就学,没读过就读。所谓人和人之间智商的差距确实存在,但更多时候是自己时间没有用够。所谓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尚不足以埋怨天赋,我是承认的。
当然这里的讨论排除了许多客观因素,比方家庭,比方环境。但大多数时候的平庸,无非是努力不够,然后说是天赋不足。
建立在天赋基础上的自信,是很虚无的。我取得了如何的成就,是因为天赋过人,这样的论调,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你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我现在承认自己是个非常平庸的人,除了爱吃能睡,偶尔写点文章勉强算是特长,就是个很普通的人,丢到人海里除了矮点没别的特点。
但是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进步,却是真实可感的。现在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天才,曾经比其他人做得好一些的,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而要让自己继续进步,无非也是靠继续努力。用时间和精力,日积月累地打磨一个美好的自己,是多有成就感的事。
我当然不能免俗地会习惯与同龄人比较,反省自己的所为。但我也经常欣喜,自己比之前有了进步,比方说我终于开始敢用英语与人对话了,比方说我开始看得懂一些充满数学符号的论文了,这些在大多数同专业的同龄人眼中,无比容易的事,我慢慢做到了。我很开心,因为这于我是一种进步。
如果放在同龄人的维度上,应该说,我是一个后进生,在不断地做别人轻而易举的事。但人生是自己的,路那么长,总要不断和别人比,然后自暴自弃一遍遍说自己平庸,然后再给自己打鸡血。太累了。
在努力,在进步。这比起曾经误以为自己无比智慧,让我觉得踏实得多。我可能走得慢了点,落后那些天才许多,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追及。
可我为什么一定需要追及呢。
摘一小段原题里,我最喜欢的黄不会的回答(如有侵权马上删除):
”我的头像是野原广志,就是那个野原新之助的爸爸。他是东京的一个上班族,身上有三十年的房贷要还,脚特别臭,养活一个妻子,一儿一女和一条狗。每天为加班苦恼,最大的梦想就是每晚回家能够喝一杯冰镇的啤酒,要那种有点苦味,倒出来能够冒出好多气泡的啤酒。他还好色,喜欢看走过经过的美女,喜欢私藏写真集,还会偷偷把妈妈桑给的名片藏起来,但是他很爱他的妻子。他也很爱他的生活。
上班族野原广志,虽然有三十年的房贷,永远都忙不完的加班,上级领导不停的苛责,他这辈子也很难发什么大财;但是他也有一个很爱他的妻子,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有下班回家的冰镇啤酒。他虽然从来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庸的人,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没有抛弃过对于家庭的责任。而这样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我这个普通人,所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生活了。“
每一步都落在自己眼前,每一步都在往前,这就很难得了,毕竟“我太平庸”,是绝大多数人放弃努力的借口。
有自己的梦想和生活,在踏踏实实往前走,还能顺便开心地生活。
这就很值得大多数人羡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