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2016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第二部分—服务升级中提到“母爱逻辑”和“父爱逻辑”两个概念。“母爱逻辑”就是孩子要什么,妈妈给你更多,拖住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让你上瘾。比如充斥互联网的各种游戏、明星八卦、大胸妹子、搞笑段子就是母爱逻辑的产品;“父爱逻辑”就是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给你你还不知道的好东西,不断打破你的边界,给你更多可能,比如乔布斯的苹果就是父爱逻辑的产品。
“母爱逻辑“和”父爱逻辑“读书法的含义
我们将“母爱逻辑”和“父爱逻辑”延伸到读书上,同样适用。“母爱逻辑”读书法就是读书以“我”为核心,读自己喜欢的书,愿意读的书,读书方法多为“跳读、扫读、略读“,对不喜欢的书你可以“始乱终弃”。“母爱逻辑”读书法的代表人物是泰勒·科文。
“父爱逻辑”读书法认为书的内容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改变自己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有必要,即使艰涩难懂的书,暂时读不懂,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甚至多读几遍,慢慢就懂了。它强调读书要精读。“父爱逻辑”读书法的代表人物是李笑来。
“母爱逻辑”读书法和“父爱逻辑”读书法大相径庭,但都有成功人士大为推崇,下面我们分别就“父爱逻辑“读书法和“母爱逻辑“读书法进行详细阐述。
泰勒·科文的“母爱逻辑”读书法
“母爱逻辑“读书法的典范是泰勒·科文,泰勒·科文是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被《彭博商业周刊》评选为“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被《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全球顶尖的100位思想家之一。被《华尔街日报》誉为”下一个弗里德曼”。
泰勒·科文在其所著的《发现你内心的经济学家》一书中,提到了他欣赏文化艺术和读书的态度,要以“我”为中心,把注意力花在“享受”上面,他欣赏文化艺术以及读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理性”,科文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他能很好地接受沉没成本,不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比如:有个记者曾目睹过泰勒·科文读书。他带着一大摞书在机场侯机,期间边翻书边与记者聊天,登机时科文的书也翻得差不多了,他留下一两本,把剩下的一大摞书都丢给了记者:“感兴趣的你拿走,不喜欢的直接扔了吧“。泰勒·科文认为我已经为这些书花了钱,如果不喜欢或认为没必要,我不需要再为此浪费时间和注意力。第二是他读书非常讲效率。据说,泰勒·科文读书非常快,他一晚上能看好几本书,他读书时会迅速筛选、过滤掉熟悉、已知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知识,因此他看一页书的速度几乎是别人看一个标题的速度。如果你担心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浪费时间,怎么办? 泰勒·科文会告诉你,最好的办法是始乱终弃——轻易地开始,无情地放弃,据说,他读10本书,仅有1-2本是读完的。
“母爱逻辑“读书法的优点:一是很好地接受了沉没成本,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读书效率高;二是以”我“为核心,不被书本束缚,而是让书本为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服务。但”母爱逻辑“读书法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人的本能是向往轻松、欢愉、世俗;而读书特别是想要从阅读中真正有所收获是一项艰苦卓绝的活动,这又是反本能的。故如果读书这件事过度被自己的兴趣和情绪所控,有可能会导致懒散盲目的阅读倾向,也有可能会让视野变得狭窄,知识因此而难以相互产生连接和启发。更重要的是”母爱逻辑“读书法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比如你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具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和充分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这样,“母爱逻辑”读书法才能为你所用。这种方法可能更适合像科文这样的大拿,普通人由于阅读量不够,缺乏对书籍好坏的辨识能力,可能并不适合。
李笑来的“父爱逻辑”读书法
“父爱逻辑“读书法的典范是李笑来。李笑来为原新东方名师,中国比特币首富,著名天使投资人,连续跨界创业者,著有《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把时间当作朋友》等著作。
李笑来在他的演讲《我的读书路径与境界更新》中提到了他的读书路径。他的读书路径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泛读——什么书都读,这样的好处就是让阅读变成了像吃饭一样的需求,并逐步积累了自己挑书的能力,还经常会从莫名其妙的地方得到了原本不可能获得的知识。第二阶段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读书;第三阶段阅读学术类文献,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注意是阅读理解能力,而非阅读能力;第四阶段根据需要进行检索阅读;第五阶段又回到泛读,也就是什么书都读的状态。
李笑来老师认为,读书(非虚构类书籍)必须精读,只字不差地读,而且要反复阅读。必要的书籍不管多难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因为大部分书不是线性结构,而是递归结构,阅读量只有达到特定拐点才可能出现理解能力的提升。比如,有些书,想要深入理解第一章,依赖于你对后面某一章的深入理解……所以书籍只能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他认为,绝大多数人就是做不到只字不差地阅读。他们经常在没读明白的情况下以为自己读明白了,到了用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会,所以“只字不差的阅读”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他特别不推崇“跳读、速读、扫读“。
父爱逻辑读书法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沉静式阅读,深度理解知识,建立知识之间关联的思维连接,有利于个人成长和提升,但短期内阅读量不高。
我们该如何读书
泰勒·科文教授多泛读、跳读,李笑来老师强调精读,只字不差的阅读;泰勒·科文认为读书要以我中心,关注自我享受,认为读书可以始乱终弃;李笑来老师认为必要的书籍不管多难也要读下去。两个人在读书的方法论上大相径庭的人,但都因大量阅读而获益良多。那么在信息过载的今日,患有知识焦虑症的人在读书方面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1.了解自己是谁,想成为谁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原则的宣言,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已成了世代相传的格言。可见,认识自己对一个人非常重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层次与阅读能力与水平密切相关。了解自我可以通过自我观察、他人评价、社会比较、社会实践这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另外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阅读的范围、深度和广度。
2.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选择阅读范围和方法
了解自己以后,根据自己的基础条件和目标选择读书方法。李笑来老师在他读书的第二个阶段,读书的目标是认清现实并思考未来,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挑书能力,他选择的阅读范围是心理学、脑科学、策略学、经济学类书籍。在读书方法上,如果尚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未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建议采用李笑来老师的精读,逐字阅读的方法。如果已经有足够的积累,可以选择像泰勒·科文那样,跳读、略读、甚至检索阅读。
3.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定期进行知识迭代和更新
要想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尽量多学习系统的、具有繁殖能力的书籍,也就是包含工具原理方法论的知识,从而达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效果,培养自己系统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要谨慎阅读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信息由于篇章所限,多为零散的知识点和表面信息,缺乏背景知识、前提条件和深度推理,长期接触碎片化信息,思考缺乏深度,知识之间无法建立连接,人的思维会变得狭隘。另外,由于时代不断进步,我们无法固守着原有的思维模式、思考习惯和做事方法,只有对知识不断进行迭代和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以输出倒逼输入检验读书效果
曾经有人针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做了一个统计,单纯学习可以获得30%左右的吸收率,而通过转述或写作可以获得70%以上的吸收率。因为转述或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们调动了人的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结合了我们的经验、知识、想象,能够锻炼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思考的深度,提升阅读效果。
有这么一句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好读书,读好书吧
说明:
“母爱逻辑“和”父爱逻辑“是从传统的慈母严父形象中提炼和延伸出来的概念,现实生活中,远见的母亲越来越多,虎妈猫爸频现,采用这两个概念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析问题,并不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任何性别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