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倪子沐 一花甲老叟,自在的生命探索者,愿为复兴华夏文明添砖加瓦
【解开千古之谜--岁差】
《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先简单谈点天文知识,待日后讲中国《中国天文星占》时再详细讲,在这就不展开了。冬至点的向西移动是万有引力定律。由于黄道面是一椭圆型运转轨道,月亮,太阳等天体,对椭圆形的地球赤道两侧凸出部分,引力之间存在着差异数,造成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缓慢地改变方向。每年向西移动50.26秒角度。
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往西后退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比西方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在1818年要早一千四百多年。
岁差对农时的影响非常大,不要小看这50年向西移一度,1500年就会差到一个宫位(30度),太阳日行一度,30度那就是一个月,农作物晚一个月栽种那会是何后果?南方天气暖和可能影响不大,但北方影响就大了,粮食产量减少,人民吃不饱,那可就会天下大乱了。史上记载在帝喾时曾天下大乱,原因是巫太多所致。为何巫太多会造成天下大乱?其实不是巫太多造成的,是因为岁差引起的。
人民按照天官所教导的方法,观看天时,按时播种,但由于岁差关系,星体出现天空的时间逐渐推后,栽种的时间因此滞后,造成谷物欠收,于是人民纷纷去找巫解决,在古代巫是有通天的能力,是天人沟通的媒介,因此,多为小部落的族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这种现象至今还是存在中国民间。
由于岁差,每个巫都发明了自己的播种时间表,莫衷一是,各说各话,致天下大乱,后禁止民间巫的活动,才逐渐平定了乱事。可见对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以农立国的华夏部族,岁差的影响巨大。
因此,对八卦所代表的地球温度变化就有必要加以修正,以发挥它指导民时的作用,而有了后来的归藏易与周易。我们在注意看三易的首卦排列顺序,正好和连山古易(图一最左边那蓝色箭头)的北、东北、东三卦的排列顺序一致。
周易以后为何就没有其它新的八卦符号?那是有了替代东西,干支纪日和28星宿。
接下来再从另外时间跨度谈古三易的演变关系:
在前一篇介绍,洛书的数字排法,是根据天地阴阳之气,此消彼长的过程做的记录,以利民时。根据其数字的顺序,并配上了阴、阳、少阴、少阳、中阴、中阳、老阴、老阳,我们可以排列出图一最左边的八卦图。
《连山古易》以艮卦为首,相传最早的是盘古开天后的第一代部落族长传下来的,另一多数采用的说法是伏羲氏所画,后一推测个人觉得是合理的,故采用之,后面继续说明。伏羲年代至今未知为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
《归藏易》以坤为首,做于黄帝、炎帝时期,约在公元前3500年。唐王瓘《广黄帝本行记》及南宋《轩辕黄帝传》记载,大致可以算黄帝出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
《周易》以坎为首,成于周文王时期,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
岁差的关系使得黄道附近的星体,从地球观测时,随着时间往逆时针方向移动,参考图一的左边那张八卦图。因此,以岁差来计算,60-90度的移动耗时3000-4500年,取中值3750年。从可考据的周文王年代往上推到3750年,即公元前4800年为伏羲时期,距今6800年,这一数字是比较合理,和多数历史学家推测差不多,能接受的。
连山易的首卦是艮卦,归藏易的首卦是坤卦,而后的周易是坎卦,三易首卦分别是“艮”-->“坤”-->“坎”。按岁差移动的方向、顺序以及时间计算看,都和连山古易是完全符合且一脉相承的。参考图一。
《易经》是文王以后出现的,所以应该理解为文王把前人的文字资料整理形成的一个经典。在文字出现前的那个漫漫岁月中,八卦都是以符号出现,因此,《易卦》和《易经》分别代表不同的时期和意义。
由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获得一个结论:
连山古易到归藏易到周易的演变是因为岁差的关系所做的修正。再次证明河图、洛书、易卦都是老祖宗在史前就留下对天文观测的记录,是世界仅存最古老的天文图,也是我华夏民族昌盛繁荣的基石、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为我华夏老祖宗点赞!
太极图待续!每天学一点,天天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