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彭小六的洋葱读书法活动第四期正在推广,我也接到一个邀请,问是不是有兴趣参加。彭小六是简书“一哥”、“干货”写作大神,我是知道的。但对于他的课程我有些犹豫。
不过,我还是把他的简书专栏,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浏览了一遍。他的写作,主要集中于“干货”,即以简短的篇幅,浓缩各类关于个人成长、自我管理类书籍的精华,跟大家分享。2015年1月30日他在简书发布的第一篇书评,还只有非常简短的一段话,但他坚持每周一本书;到了本文写作时,已经达到469篇了;粉丝十余万,多次举办读书会、培训班,以此为营生了,号称“日赚20万”。
彭小六的写作技巧、成功之道,有人做过专门研究,这里就不重复了。他毫不讳言、多次提到他的方法主要来自“拆书帮”,所以我决定追本溯源,先学习一下“拆书法”。
一、“拆书法”针对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赵周开始在企业培训中探索提升成人学习效率的方法,几年探索下来的结果就是“拆书法”,由此创立一个社群组织“拆书帮”。2013年初,他推出了这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不断再版。
赵周认为,通常成年人读书存在的问题是: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因此,他提出的方法论原则是: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要求读完全书,不用考试,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
第二,强调自我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运用“拆书法”的效果是,可以从任意一本30元左右的致用类图书中,得到与一场3万元的培训课同等的价值。
二、核心理念与规范做法
1、拆书法的基本理念: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选择致用类图书中某个片段,让拆书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拆解这个内容,并且通过一起互动学习,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应用到自己的实践”。
拆书法的理论基础是著名教育学家诺尔斯创立的成人教育学,其成人教育学有五大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在驱动。这正是拆书法具体遵循的原则。
2、核心方法论:“RIA法则”
R、I、A分别指Reading、Interpretation和Appropriation,即阅读片段、引导促进、拆为己用。这是拆书法的三个核心环节。
阅读片段:通过速览,选出书中一些关键片段,仔细阅读。
引导促进:用提问的方式深度挖掘这段文字包含的核心理念、方法、案例。
拆为己用:如果讲这些理念、方法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应该如何使用?
3、实践方法:便签法、现场拆解、俱乐部活动
便签法:“RIA法则”的具体运用
要准备4张便签:第1张便签是为“R”准备的,是从原书拆下来的具体内容。第2张便签是为“I”准备的,要用自己的话阐释拆解的文字。另外两张是为“A”准备的,分别是A1和A2。A1是利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解释对拆解的内容的理解;A2是阐述自己未来将如何利用这一理论。
便签法其实是一种可视化的记录方式,就是使用全脑思维模式来进行拆读。这个环节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记读书笔记的有效方式。
现场拆解:“拆书帮”的理论依据
“拆书法”强调,要通过现场互动来相互促进理解,提升实践应用的可行性。正如俗话所说的“一人行快,众人行远”。只有通过社群组织的互相督促,才能坚持将理论长久地付诸实践。
现场拆解需要一个或多个拆书家来完成 I(引导促进)的工作,由拆书家先行阅读完整本书,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书中的一些片段,安排2-3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现场的拆解。
现场拆解这一部分书中写得比较详细,从前期准备、调研到现场执行到最后跟踪,有一整套的流程,可以用来作为企业内部读书会的一个参考。
其理论基础也是来源于美国。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认为,一场优秀的现场培训一定要考虑两点:第一,即学即练——提供在安全的环境下,第一次练习新技巧的机会;第二,现场反馈——练习后讲师给予专业的点评。现场拆解比较完整体现了这两点。
俱乐部:“拆书帮”的组织形式
拆书帮建立了一套拆书活动的组织形式,制定了严格的拆书师晋升流程。
究其实,拆书法注重的是实践,赵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践指导家,旨在提升实战应用,因此拆书家俱乐部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
三、“拆书法”,还可以怎么用?
赵周说过,便签法是一种可视化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就是一种记读书笔记的有效方式。
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真正学通赵周的拆书法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极致的,当属彭小六。他在简书之前参加了拆书活动,晋升到一级拆书家就脱离组织,专心在简书写干货类文章,并发展读书会、组织读书社群。
他把拆书法用到写文章中去,方法运用得非常充分,本人又勤奋+聪明,所以在简书平台得以迅速脱颖而出。
笔者认为,拆书法在写作方面的运用,不应只集中于“干货类”。正如赵周在这本书里明确说的,这种拆书法主要是适用于致用类书籍,也就是各种诸如时间管理、个人成长、工作学习社交等领域的方法技能类的书;但理论类、故事类的书籍也是可以拆的,“没有拆书家不能拆的书”。
目前就我所见到的,简书平台上还是以个人成长类书籍被拆得更多,其它理论类、知识类的书籍,比如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等,还很少有人拆,更没有人系统地拆。盖因这些书籍都是经典,本身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和揣摩的。
简书越来越接近一个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气息的平台——当然“浮躁与急功近利”本就是我们时代的通病,所有的平台都差不多——干货、鸡汤曾是简书平台的主流,最近可能要转向更需要沉潜功夫的长篇小说创作,这是我乐见其成的——追求速成的作者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功力去拆解那些有深度人文书籍。这可能是拆书法运用的一个新的方向。
我想,是时候打开我的旧书架,见见我的老朋友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