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旭
高考结束了,筒子们,你们还记得文综考卷上那三道关于“陶瓷”的试题吗?你知道你们怎样答都答不对吗?因为出卷老师自己没文化,三个试题全出错了。
请看题。顺便给你们恶补一下。
题: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 世纪 80 年代,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用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 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 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治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出卷老师“没文化”之一:错把佛山陶瓷等同于景德镇陶瓷
从考题材料来看,不得不说,陶瓷行业的逻辑混乱,蒙瞎了出题老师的眼镜片。通读这一段考题材料,不难看出,出卷老师把瓷都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和80年代佛山崛起的“陶瓷”产业混淆了,或把“佛山陶瓷”的崛起和蓬勃发展误等同于与景德镇陶瓷同属一宗的佛山“石湾公仔”产业。
买了房的人都知道,“佛山陶瓷”主要以瓷砖和卫生陶瓷为主。为什么会造成高考出题老师的“蒙瞎”呢,佛山的陶瓷行业人都心虚地知道,我们把“陶瓷”的高帽子往自个儿身上套,然而事实却是:佛山“陶瓷”只是“陶瓷”大概念的一个分支——建筑陶瓷(简称“建陶”),主要以建筑陶瓷产业(生产瓷砖)为主,卫生陶瓷产业(生产陶瓷马桶、浴缸、脸盆等)次之。而让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成就瓷都之名的,是陶瓷大概念的另一脉——艺术陶瓷(陈设于家居空间的瓶瓶罐罐、瓷板画、陶瓷雕塑、首饰等)、日用陶瓷(碗、筷、酒瓶等餐具、饮具)。佛山的石湾公仔虽属于艺术陶瓷,但其产业规模、产出之小,不足以支撑“佛山陶瓷”成为全国陶瓷产业中心。
这都是陶瓷行业故意的逻辑混乱害了出卷老师。毕竟,新生的“建陶”名号,与中国传统的名扬全球的“陶瓷”名号相比,要逊色很多,文化内涵单薄很多。因此,生产瓷砖的企业们在注册商标和定企业名称时,都以“**陶瓷企业”为主流,自然而然,本应是“佛山建陶”的概念就被偷换成“佛山陶瓷”了。
(考题材料中“佛山陶瓷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用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错别字“甚至”写成“用至”就不计较啦!)
出卷老师“没文化”之二:佛山陶瓷转移主阵地并非景德镇
试题材料说“2003年,佛山陶瓷向景德镇等产地转移”。这样的描述更误导了考生错把“佛山陶瓷”等同于“景德镇陶瓷”。第一,“佛山陶瓷”的外迁时间,主要集中在2007年。第二,“佛山陶瓷”向景德镇转移的规模,在整个佛山陶瓷产业的战略大转移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迁入景德镇地区的佛山陶瓷企业,只有区区四家:金意陶陶瓷、特地陶瓷、乐华陶瓷、爱和陶陶瓷,加上景德镇本土建陶企业“莱特”、“鹏飞建陶”,景德镇的建陶产业在中国陶瓷产业的版图上,及行业共识上,几乎没有形成建陶产区(陶瓷产区)的概念。
“佛山陶瓷”外迁有三个历史时期。2000年迁往四川夹江;2002年迁往广东清远;2003年迁往广东肇庆;2007年,佛山陶瓷产业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外迁的主地区是江西泛高安地区(江西高安、宜丰、丰城、萍乡,可以说江西高安是佛山陶瓷迁出来的大产区),河南鹤壁,湖南衡阳、常德、岳阳、茶陵,湖北当阳、蕲春,沈阳法库、广西藤县、北流等地区。
出卷老师“没文化”之三:景德镇陶瓷与佛山陶瓷发展没办法对比
在试题(1)中,出题老师问全国考生: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卷老师依旧被“陶瓷”概念混乱蒙瞎了。景德镇陶瓷产业主要以艺术瓷、日用瓷产业为主,佛山陶瓷主要以建筑陶瓷(瓷砖)产业为主,一个生产传统陶瓷产品,一个生产新兴的陶瓷产品,产品属性、功能功能完全不一样,如何对比?其实,只有广东潮州、江苏宜兴、福建德化的陶瓷产区的发展,与落寞的瓷都景德镇才有可比性。
出卷老师“没文化”之四:无法选择的试题选项
继续试题(1)。试题(1)即使抛开景德镇去论“佛山陶瓷”的发展原因,四个选项“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治倾斜”,几乎都是当年乃至现在“佛山陶瓷”遥遥领先的发展原因,而考卷却说“以下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改革开放,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楼市火爆,当然需要瓷砖这种建材,A选项“市场广阔”是“佛山陶瓷”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年瓷砖生产所需的“广东黑泥”等原材料的充沛,也是“佛山陶瓷”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B选项“原材料充足”也基本正确;沿海地区聚集高素质人才,懂管理、懂营销、懂品牌运作的高端人才,当然也是“佛山陶瓷”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难道出卷老师认为“脑力劳动者”就不是劳动力?C选项也正确;D选项更不用说,往大了说,佛山免不了受“南巡”的政策红利的滋润;往小了说,当年的佛山陶瓷产业以“佛陶集团”为例,国营之下的“佛山陶瓷”发展岂能脱得开佛山政府的眼光和倾斜扶持?
试题(2),问考生“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可以说“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四个选项都不符。佛山陶瓷主要原因是佛山的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环保治理需求,佛山政府“赶”走了大量陶瓷企业,陶瓷产业的外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并非陶瓷产业“由内而外”的外迁,因此A选项切确来说都是错的。而以建陶航母新中源陶瓷为例的四处外迁,则为企业个体的发展战略需求。其他三个选项当然无需讨论。当下的淄博陶瓷产业与当年的“佛山陶瓷”命运等同,被迫搬迁,限产,停产,主要原因还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主导。
试题(3),问考生“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在中国陶瓷产业上几乎没发生“佛山陶瓷向景德镇转移”的产业现象,让考生如何去分析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的优势?这是个没有历史事实支撑的伪命题。
无论如何,高考试卷回归传统文化、时下经济等,考得这么接地气的题目,已是大大大大大大大大的进步,只是,毕竟隔行如隔山,要出关于“佛山陶瓷”的高考题,何不去“佛山陶瓷”走一遭。
逻辑混乱误国,残害了中国的陶瓷文化史,残害了子孙,诸如本次出题老师、高考考生,就深受其害。
(作者系陶瓷行业媒体总编,90后,江西宜春人,曾于瓷都景德镇就读陶瓷专业,从事陶瓷行业技术岗位三年,2014年始从事陶瓷行业媒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