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要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这是关系到民生保障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因此,实现粮食稳产增产至关重要。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它的面积大小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可以说,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耕地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是稀缺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用地需求增大,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导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威胁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法治建设,严格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保耕地数量、提耕地质量、管耕地用途、挖耕地潜力,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第一,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是对城镇化过程中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性措施,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坚决防止补充数量不到位的问题。第二,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能忽视各地改革进程中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有可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必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的行为。第三,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综合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高位实时监控、移动端巡查等智慧技术,对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严格的监测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推动形成耕地严保严管的工作格局。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首先,要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更好地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夯实基础。其次,要严格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我国超多人口的粮食供给压力,使得耕地资源超强度利用,资源环境已亮起“红灯”。要通过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来修复治理污染耕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